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04-14 08:12:15

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症状、特点及防治方法

小麦作为新乡县农业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生产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县小麦种植面积27.9万亩,小麦病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以农业措施为基础,选用抗耐病品种,推广应用包衣种子或合理使用农药进行拌种或土壤处理,小麦生长中后期选用对路农药防治病害。

(一)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病情加重的原因:一是种植方式单一,小麦―玉米―小麦,连年重茬导致土壤中致病菌大量积累。二是播种较晚、播种深,造成幼苗出苗缓慢,延长侵染时间,为致病菌侵染提供有利条件,尤其是三至四月份的倒春寒使麦苗受冻害,诱发根腐病的发生。

1、症状:

全生育区均可发病,成为麦田常发病害,发病率20%―60%,减产10%―50%或更多。此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引起茎基腐、根腐。

苗期: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较轻的生长瘦弱,苗基部叶鞘上发生褐色病斑。

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病苗矮小丛生,无效分孽多,麦株逐渐萎黄,有时变成褐色或紫色,不能抽穗而枯死,或部分抽穗结实不良。

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叶鞘上病斑较大,长形,边缘不明显,灰色,其中掺有褐色斑点。

2、发生特点:

该菌在土壤中存活2年。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发病,在24--28℃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被害叶片呼吸增强;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后期叶片丧失活力,造成植株缺水,叶片枯死。

3、防治方法:

一是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

二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深耕细耙,施足底肥,适期播种,注意浅播,促进出苗。

三是药剂处理:选用3%敌委丹悬浮种衣剂加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所用药种比例为1:1000。根腐病严重的地块小麦起身期-拔节期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防治,隔5―7天一次。

(二)小麦纹枯病

1、症状

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症状明显。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后逐渐扩大扩展至茎秆上且颜色变深,重病株茎基1-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常形成云纹状花纹,病斑无规则,严重时可包围全叶鞘,使叶鞘及叶片早枯;在病部的叶鞘及茎秆之间,有时可见到一些白色菌丝状物,空气潮湿时上面初期散生土黄色至黄褐色霉状小团,后逐渐变褐;形成圆形或近圆形颗粒状物,即病菌的菌核。

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附着在由主病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夏或越冬,成为初侵染的主要来源。被害植株上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对邻近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以及春季遭受低湿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

3、防治方法:

选抗病品种;一是在纹枯病发地区或重发生年份,于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对水60-75千克喷雾(注意尽量将药液喷到麦株茎基部);二是羟锈宁拌种。

(三)小麦白粉病

1、症状

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2、发生规律

病菌在河南省平原地区不能越夏,但可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区的自生麦苗或夏麦上发生为害,秋后通过气流传到平原麦苗上引起发病。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一般在小麦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或发生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该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条件下导致大流行。

3、防治方法

选抗病品种:一是秋苗发病重的地块,可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二是在秋季或春季,田间发病率5%时,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20-30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雾。

(四)小麦赤霉病

1、症状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稻茬或玉米、高粱、油菜、芝麻、棉、麻、豆类及杂草残体上越冬,以稻茬、玉米秆为最多,种子也可带菌。该病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当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易造成病害发生、流行。此外,地势低洼、士壤粘重、排水不良的麦田,湿度大,也有利于该病发生。

3、防治方法

选抗病品种:一是喷洒预防药,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l00克进行低容量喷雾。二是喷洒防治药,如扬花期连续下雨,或雨后有雾造成麦田湿度大的不利天气时,第一次用药7天后趁下雨间断时再用药1次。

(作者单位:453003河南省新乡县农牧局)

上一篇:无公害蔬菜施肥与植保技术的分析 下一篇:浅析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