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耕 商业猎手

时间:2022-04-13 07:36:07

金耕 商业猎手

这家的孩子完蛋了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金耕从小就喜欢画画。“我住的那个楼里所有的孩子都画画,也没人教,你画一个日本鬼子,我画一个,大家互相比,氛围特别好。”这样的爱好一直持续到高中,那是1980年代初,金耕决定报考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的国画系,“但因为那时候要考数理化之类的文化课,”先后两次考试都没有成功。

除了绘画,金耕的另一大爱好是文学,在1980年代就“正儿八经做过诗人”,他参加过杭州的诗歌团体,还认识现今国内几乎所有活跃的诗人。甚至在1991年,他还和芒克等同仁一起创办了《现代诗歌》刊物,杂志的第一期都是他在杭州亲自负责印刷的。

对于这些经历,金耕有些轻描淡写,这跟他过早地独立和早熟分不开关系。就像他报考美院失利之后,很快就考取了杭大的中文系,但是仅仅一年之后,他就选择退学了。“我没读大学的时候就跟大学生玩,读大学的时候已经跟社会上的人玩了,在学校里感觉已经跟同学有了距离。”金耕回忆,高中的时候,美院的本科生就常去他家里玩,一帮长发青年弹着吉他,晚上呯呤嗙啷,难免引起邻居们的侧目,“楼里面的人就觉得这家的孩子是完蛋了。”但是金耕的父母却非常理解和宽容,不仅给他们做饭吃,也接纳了金耕后来的诗人朋友,及至金耕退学,也没进行过反对。

卖画比做杂志容易

退学之后的金耕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那是浙江省政协所辖的《联谊报》。但是做了一年多之后,金耕再次选择退出。一是报纸办公的地点在政府大院里,金耕留长发、穿喇叭裤,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他心思比较活,已经在原本枯燥的工作中发现了商机。

通过《联谊报》,金耕认识了很多企业家,深厚的人脉关系成了他得天独厚的资源。他先是通过另一家媒体自组记者站,做采访、拉广告,很快就做得有模有样,等到了1987年,“我们四五个人就做得很好了,很多企业家会赞助你5,000块钱,那时候已经很多了。”然后他又写信向香港《世界商报》总编毛遂自荐,成立该报浙江分站,“后来整本刊物的广告都是我做的了。”

频繁地进出香港,进一步拓宽了金耕的视野,他先是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出版公司,并发行了《亚洲商情》杂志,尔后还同鳄鱼品牌和日本的回转寿司企业洽谈过合作的事宜。当时是1990年代初,香港的通用语言主要是粤语和英语,但金耕两个都不在行,他意识到这将非常不利于个人企业的发展,因此这些合作最终也都不了了之。

那时候金耕在美院认识很多朋友,“像张捷、王赞、尉晓榕、彭小冲、徐默这些现在已经很有名的艺术家,没事就在我家喝酒、画画,画完就送给我。”而每次去香港,金耕都会带一些书画去送那里的朋友,有些企业的高管并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而是要付钱,并且嘱托金耕下次来多带一些。虽然那时一张画卖到香港只有5,000块钱,但是直接从艺术家手里买可能只需500块钱,一来二去,金耕再一次从中嗅到了商机。“下次去我就真带了一桶(画),他们一看,喜欢,全要。我就觉得这比拉广告还容易,飞一趟又方便,一桶(画)一卷,到那边就赚几万块钱。”

画廊前两年都是亏的

卖画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到了1993年,金耕开始与香港的包氏画廊合作,做了第一个展览“梦里天堂”,他出作品,对方出地方,“卖得非常好,后来还有好几个画廊来找我合作。”但是好景不长,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来袭,金耕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朋友全都离开了香港,没有人来买画了,他便回到了大陆。回到杭州之后的金耕过得也很逍遥,“和艺术家玩玩,喝喝酒,做些收藏,就这些事。”但时间一长,金耕觉得也没什么事干,因为自己手上有作品,想来想去,他决定开一家画廊。

2000年,金耕倾尽自己所有的50万元现金和五六十张作品之后,金彩画廊在杭州宣告成立。画廊名取自“精彩”的谐音,“金”是他的姓氏。那时候,很多公众乃至艺术家对画廊的认识还停留在画店的层面,而金耕在香港的经历,使得他在画廊的经营上从一开始就在向专业化靠拢,因此画廊的每次展览都经过严密的策划,包括展出什么作品、媒体宣传、嘉宾名单、开幕式以及请酒店来做西餐晚宴等等,每个展览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很多艺术家都主动找上门来请他帮忙做展。

但那时候买画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没有成为习惯。两年下来,金耕50万的投入已经花了三四十万,“我又喜欢交朋友,大多数时候,画廊晚上一关门,一帮人在里面喝酒,差不多两年都是亏的。”

好眼光还怕没客人?

情况的好转似乎也有些出乎意料,到了2003年,金耕突然发现买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50万没花完就开始盈利了,等到了2005、2006年,就好得不得了了。”除了一级市场,画廊也开始跟拍卖公司进行合作,而在2004年油画市场逐渐升温之后,金彩画廊的业务也拓展到当代艺术领域。

或许是一种天赋,金耕说,从香港回到杭州之后,他投资过夜总会、咖啡馆和服装店,但只有画廊取得了成功。如今的金彩画廊已经是杭州艺术界不可或缺的存在,对于开画廊,金耕说一定要对艺术和市场有一种敏感性和前瞻性,比如田黎明和徐乐乐,早在2001年他就为他们做过个展,如今二人早已是市场中的一线艺术家。说到底,画廊是一种产业,需要用心经营和维护,“中国90%以上买艺术品的人都是为了投资,那么你就得花心思,卖出去的东西一定要让别人有钱赚。”金耕说,自己做了十几年的画廊,推出的90%以上的艺术家都已经进入了一线,这给了他一种自信,甚至很早他就敢向藏家保证,作品售出1年之后,他可以加价10%进行回购,“这么好的保障,你还怕没有客人吗?但是十多年下来了,没有一个人再卖给我。”

上一篇:Google艺术计划的中国攻略 下一篇:法国老板“北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