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

时间:2022-04-13 04:59:49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

摘 要:本文重点研究了承载力概念、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承载力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承载力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改变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源环境状态的优劣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很大的必要性,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承载力概念的研究

承载力概念一词原本是物理力学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物体在不受破坏时可承受的最大负荷能力,现在已经组建演变为对发展的限制程度进行描述最常用的概念之一。随着承载力研究的深入,承载力早已突破物理学上的概念范畴,成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研究对象。

国外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较早,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聚集、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在此背景下,英国人口学家Malthus首次发现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在其著名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过剩理论”和“两个级数理论”,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1838年)进一步将Malthus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观点用Logistic数学公式表现出来,并运用19世纪初英国Essex的人口数据检验了方程结果,使人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作用。在随后的20世纪,各国科研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Logistic拟合和实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我国科研项目《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随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黄宁生和匡耀求等(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从广义上讲,指某一区域的环境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从狭义上讲,即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环境系统对外界其它系统污染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等。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倪天麒和王伟(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环境系统资源的价值,而且还突出了环境系统与生物和人文系统间的密切作用关系。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可调性和随机性的特征。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有所不同。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研究进行丰富。王书华等(2001)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区域土地承载力划分为低承载力区、中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3种类型区。张戈平(2003)在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用归类法从五个方面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待选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黑龙江省8个地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黑河、绥化和鸡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排序。王莉芳等(2007)通过分析不同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界定,给出了基于经济学和环境学角度的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资源承载力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和计算承载力指数,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代表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董文和张新等(2011)分析了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相关指标以及指标测算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和评价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主要从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忽略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无法全面表征资源环境实际承载能力的问题,提出以空气、水、土地、能源和生态5类要素作为约束区域发展的主要因子,分别从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两个方面,对每类要素进行单因子发展潜力评价,在现有测算自然总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人类科技的贡献分量作了改进。

三、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表述,可知现有国内外研究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有一定进展,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具体说来,分为几下几点:

(一)概念、内涵还不够清晰

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学者针对资源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和内涵, 涉及方面也较多,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尚未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准确界定,达成共识。承载力概念、内涵的研究对承载力研究较为重要,涉及承载力研究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生态承载力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 较少学者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特别是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方面对城市承载力越来越重要,因此,以后在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太海,赵江彬.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1-14.

[2]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02:52-56.

上一篇:市政管网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控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从五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