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时间:2022-04-13 09:37:13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宣教指导。结果352例患者经急诊PCI后血管再通与心肌再灌注均获成功。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变化,认真落实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效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恢复快、成效显著等特点。我院自2006年7月以来,共收治3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降低了该疾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1],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肌钙蛋白T、心肌酶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男236例,女116例;年龄41-72岁(52±6.7岁)。其中前壁212例,下壁95例,下壁合并右室25例,前壁合并下壁16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并发心源休克4例。均在发病后90分钟之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时多有濒死感、焦虑、恐惧心理非常严重[2],这种不良因素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术前急查肌钙蛋白T、心肌酶、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传染四项、肝肾功能、心电图,询问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双侧腹股沟备皮,术前排空膀胱。

2.2术中护理

2.2.1常规护理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于左侧肢体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抢救仪器如除颤仪等。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胸痛、恶心等不适,及时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3]。

2.2.2心电示波的监测医生术中导管、导丝的操作亦可诱发心律失常,如室早、短阵室速,甚至室颤。在PCI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心电示波的变化,注意识别恶性心律失常[4],并积极配合处理。

2.2.3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会产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护士应加强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以及早识别并配合处理严重低血压状态,急性左心衰等情况,以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

2.2.4压力变化的监测PCI手术时导管可能诱发室颤,而导管误入心室压力会升高,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当发现压力曲线不正常时,应及时提醒术者。

2.3术后护理

2.3.1全身情况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末梢循环、尿量,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6-8小时内饮水1000-2000毫升为宜,以利于造影剂的排泄。

2.3.2心电监护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5-7天,如有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大于6次/分钟),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Ron-T等,应警惕室颤,如发生室颤,应立即进行电击除颤。

2.3.3鞘管的护理拔除鞘管后需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的变化,及时处理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低血压及心率减慢等症状。加压包扎后用1000克砂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直腿平卧,右下肢制动24小时。

2.3.4用药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抗凝治疗7-10天,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腹部皮下注射,1次/12小时,注射后局部按压3分钟,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观察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有无血便及黑便[5]。

3结果

本组患者行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胸痛等症状迅速缓解,抬高的ST段明显回落,心肌酶谱峰值前移,均安全出院。

4体会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得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要求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应急能力,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强,傅向华,信栓力,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对心肌存活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8,24(11):811-814.

[2]范颖英,杨玉新.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69-170.

[3]郑伯文,冠心病介入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J].山东医药,2007,47(23):35.

[4]王小艳,姜冬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重点[J].现代护理,2007,13(1):89.

[5]陈爱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5):127.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酒精依赖综合症患者心理的影响 下一篇:心理护理对老年帕金森患者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