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时间:2022-04-13 08:30:00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进而对数学认知活动发挥指导、支配、监控的作用。反思不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回顾,而是指向数学思维活动,着眼于增强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培养良好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很多教师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但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对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缺乏深度,学习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表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下面,笔者将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一、在旧知迁移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要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建构。在学生通过这种顺迁移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利用已有旧知探索新知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

教学五年级下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妈妈买鸡蛋用去7.98元,鸡蛋每千克4.2元,妈妈买了多少千克鸡蛋?学生有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基础,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当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刚才在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时我们应用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线索,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在结论探究后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许多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都要用到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一些结论探究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教师让学生猜想: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直径有多少条?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最后归纳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怎样研究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使学生明确: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先猜想,再验证,在验证猜想时可以用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错误发生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变清晰

随着观念的更新,我们逐步认识到: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我们应该在学生发生错误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模糊走向清晰,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学生认知的复杂度。

教学四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时,教师出示问题:园林工人要在一条长100米的绿化带上种树,每2棵树之间的间隔为5米。(两端都种)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苗?

生1:我用100÷5=20(棵),算出要种20棵树苗。

生2:不同意,两端都种,所以20要加2等于22棵。

生3:两端都种,用20加1就可以了,就是21棵树苗。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哪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画一条线段,假设是一条长100米的绿化带,我们先在起点上种一棵,再在5米后种第2棵,再种第3棵,第4棵……

生:太麻烦了!

师:那就用前15米来试验。15米种几棵?中间隔了几段?

生:15米,中间隔3段,种4棵。

师:25米呢?

生:25米,中间隔5段,种6棵。

师:现在,请你任意选择100米中的一段,边画边记录,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生:20米,中间隔4段,种5棵.

生:30米,中间隔6段,种7棵。

师:我们把种树的米数叫“路长”,植树棵数简称“棵数”,中间隔的段数叫“间隔数”,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师:(请生1)你刚才用100÷5=20,这里20表示什么?

生1:是间隔数,应该再加1才行,是21棵。

生2:两端都种,起点已经算在里面了,只要加上终点的1就可以了,所以不是22,而是21。

生3:知道了,如果只种一端,就不用加1了,就是20棵。

生4:哦,我也知道了,如果两端都不种,就要用20减1,起点的那棵也不要种了,就是19棵。

师:刚才我们通过画一画、找规律的方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并能在理解的基础加以改正。真好!生4受到了启发,甚至想到了如果只种一端该如何解决。生5甚至想到了两端都不种的情况。太厉害了!

面对这三种答案,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孰对孰错,也没有让答对的学生示范说明,而是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知识;在学生理解了知识的本质后,再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发生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没有武断制止,也没有主观剖析,而是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借操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和碰撞中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

反思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旧知迁移后、结论探究后、错误发生时或拓展延伸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使我们的学生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我们的教学由肤浅走向深刻!

上一篇:切实提高小学分数教学效果 下一篇:培养兴趣,促进小学英语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