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22-04-13 01:45:47

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各省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自己的经济道路,出项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同时还出现了市场化改革倾向并先后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的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巨和市场潜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比拟的,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了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目前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经济的发展要做到开放和共赢。

[ 关键词 ] 浙江省 广东省 江苏省 发展 模式 比较

一、浙江、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概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各省市也严格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出一条符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起来应该是三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就其前景来看,温州模式或者说浙江模式可能更具生命力,它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巨和市场潜力,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比拟的。

1.浙江温州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温州模式我们又成为浙江模式,因为它发端于温州地区,由于它已不再局限于温州行政区内,而是扩展到台州、宁波、绍兴、金华和杭州部分地区,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模式,所以称为浙江模式也未尝不可。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经济的发展是惊人的:从1978年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均翻了5至6番,年均增幅达20~40%,大大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温州市之所以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与其“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路线密切联系的。

2.广东珠江经济发展模式

“珠江模式”是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一个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借助邻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可以理解为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一种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3.江苏苏南经济发展模式

苏南经济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 ,苏南通过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和工作创新 ,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深刻而新鲜的经验 ,一个经济总量庞大、以开放型和园区经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群已经崛起 ,提升了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苏南开放型经济已经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 ;苏南农村在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后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适应生产要素集聚的要求 ,苏南园区经济和规模经济蓬蓬勃勃、如火如荼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 ,苏南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苏南沿江和跨江开发已经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整个苏南将更加自觉地接受上海辐射 ,实行错位发展的发展思路。

二、三省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跨越式前进的趋势,在这个国内大背景下,国内各省份也开始考虑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于是中国大陆出现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分别是珠江模式、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我们将对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

1.从经济发展的方式来看:

(1)浙江是一个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发展的,地方政府在浙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比较有限,也正因为地方政府的有限性,才使得浙江温州模式的发展到了演进过程更加富有活力,而不是过多的政治干预。

(2)珠江模式主要是受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相对较大,政府主导的“三来一补”以及发达的服务业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式。

(3)苏南模式主要是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园区经济的蓬勃兴起,这一特点在温州模式中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园区经济已成为苏南模式的一大特色,正因为这一模式的出现导致外资企业大量进驻,各类企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使园区成为苏南发展的外资高地,进一步促进了苏南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化之路,这一特点与温州模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温州走的是小城镇发展理论,而苏南模式则侧重于着力发展大城市,因为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其工业化又是与城市化想吻合发挥作用的,因此,苏南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中城市的发展。

2.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

(1)浙江经济很大程度上属于“自致性”因素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浙江或说温州内部经济的自组织性及自身可持续性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浙江模式发展的创新性。

(2)相对于文邹模式的“自致性”因素来说,珠江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后发型”+“自致性”经济,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政策与其本身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的有机结合。

(3)苏南模式主要是外向型发展观念,企业主要集中于吸引外资与中外合资方向。

3.从促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看:

(1)浙江模式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也就是集中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主要市场放在服务行业,这个特点使得浙江在全国率先达到了二元经济法杖过程中的劳动力短缺的特点,为市场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2)珠江模式就乡镇工业化的主体而言是由“三来一补”到后来逐渐增加的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分,相对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为主体被私营、民营和三资企业所替代的状况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

(3)苏南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工业化为引擎,走一条以农村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城乡工业联动发展的工业化之路,这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工业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中逐步实现的产权多元化,包括外资、民资与国企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乡镇企业的改组实现的农村工业的民营化、股份化、外向化,并逐步与城市化工业融合发展。

4.从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看:

(1)浙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理性的发展,走的是一种世俗化、平等化的道路;

(2)珠江模式的乡村工业化主要建立在于香港的密切联系上,企业的资金、原料、样品大多由港商提供,加工出来的产品又经由香港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伴随着广州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珠江模式进驻了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的生产部门.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3)苏南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走以外促内、内外互动的经济国际化之路,这一方式已成为苏南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国际化的一大特色,相对于温州模式的内发型而言,苏南模式更倾向于外向化发展,在本世纪初,苏南承接国际产业的整体转移,着力打造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从而迅速提高了经济国际化水平,逐步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态势。

5.从发展机制来看:

(1)温州模式主要是趋利性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驱动机制,主要反映在温州当地民营企业的强大发展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2)珠江模式产生的基础是毗邻港澳的地缘条件以及敢冒风险、追求变革的地方精神,其主要发展动力是外资的注入和中央政府给予的先行一步的开放政策;

(3)苏南模式主要是集体的积累和地方政府的支撑。同时以创新为动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谈到创新是三者的共同点,而且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浙江模式的小城镇理论有些相似之处,苏南的县域经济是独具活力和特色的,在创新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形成一条极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经济发展之路。

三、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各自存在的问题

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创新性不足等,当然各个发展模式也有自己独特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概括:

1.温州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

(2)环境污染温州模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破坏,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当地遍布的河流水道几乎都受到了污染,如比较出名的平阳水头制革污染。还有电镀业也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在处理家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放任自流,使农业萎缩,粮食产量下降,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链短,靠变换市场空间来扩大市场,产品更新快但技术换代慢,使得产业向高级化演进后劲不足。

2.苏南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水污染防治的思路还停留在“就工程论污染控制”的层面,没有认识到片面的发展观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

(2)制度性缺陷:这一缺陷反应在当地领导对净资产问题的看法,许多领导不愿意引进资产评估机构,造成监督力度不够,阻碍了经济的科学发展。

(3)对外资形成强烈依赖:苏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重视工业的发展,大力倡导引进外资,造成对外资依赖大而自身发展的潜力减少,造成苏南模式的停滞不前。

3.珠江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污染:珠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服务业,但其相对发达的第二产业还是对及其脆弱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内生性发展不足:由于珠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一种“外生型”的“三来一补”模式,多为加工行业和服务行业,所以其本省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导致其内生性发展不足。

(3)农民工问题:广东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农民工,针对农民工的大量进城造成的城市拥挤、脏乱差等问题集农民工自身的工资、保障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四、针对三种模式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潮期,根据三省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我们从宏观上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创新点,以在国内大环境下促进各省的区域性发展,从宏观背景分析如何做到在现有经济水平上进一步的促进我们的长足发展,将是我们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下面就如下几点提出相关建议:

1.宏观总体上的解决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资料的多次利用;

(2)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

(3)巩固农业和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加大政府监督指导作用,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

(5)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2.微观个体上的解决方法我们分别予以概述

(1)针对温州模式

针对温州模式的主要发展不足表现,我们分别列出解决方法:

(a)加大政府监督力量及法制力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b)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及粗放型产品的生产,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改善企业的排污设施,减少环境污染。

(c)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及奖励力度,促进农业同工业的合理协调发展。

(d)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于发展,促使高精尖产品的有效生产。 (2)针对苏南模式

(a)运用法律手段强行对各企业的排污设施进行检查,规定各企业排污指数,促进各企业的优化发展。同时加大河流的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b)加强政府领导班子的工作,对领导层面的各单位进行培训,深入开展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研究,促进苏南经济发展的指导有力发展与进步完善。

(c)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自身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创新性能力及创新性思维的产生,从而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

(3)针对珠江模式

(a)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重视环境的作用,减少环境污染。

(b)同苏南模式一样,重视自身科技的进步及专利性产品的生产,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吸收借鉴国外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高精尖产品生产方法。

(c)加大对农民工的监管与保护力度,促进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政府也可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城市的有效运行,并在农民工保障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的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促使我国经济更加可续合理有效的发展。

五、小结

通过对三大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温州模式的发展势头相对较好,这说明来自民间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温州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内生民营企业的突出代表模式,在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浙江、广东、江苏三省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我们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的问题,考虑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公民教育的发展,这反应在经济发展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经济之间的可沟通性,这种可沟通性反应在大的宏观背景中表现为经济的开放性,在开放的经济运转过程中,如何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尽可能的节省各种资源的消耗,形成尽可能高的物质产出,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创造更高的发展速度,是关系到开放经济成败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打开经济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做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只有我们依据科学的方法指导经济的具体发展,我们的经济增长才会按照科学的轨道进行持续攀升与升华,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理论性、策略性、创新性发展方案,积极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均.《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326页

[2]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机遇与挑战》.[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147页

[3]林森木.《我国基本建设经济理论与实践》.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43页

[4]赵华龄.《关于发挥地区优势的研究》.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254页

[5]陈维.《走过世纪之交》.[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36页

上一篇:互动式多视角设计在杭州会展经济中的运用 下一篇: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及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