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药中药化及其研究方法

时间:2022-04-12 10:04:30

浅析西药中药化及其研究方法

摘要:中药和西药作为药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许多共同的特性,中药与西药必然有互通性。西药中药化研究就是把西药放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其具有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能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成为新的中药。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在于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来发现西药存在的中药属性。

关键词:西药中药化;药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24-01

药物治疗是当今人类用于缓解、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主要医疗手段。研究了解药物药性、功效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是药物研究的首要目标。多年来,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和大量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体针对单一药物的免疫性越来越强,各类耐药性案例大量出现,旧药效能大大降低。但由于中药来源于品种有限的天然动植物和矿物质,新品种发现难度极大;西药主要依靠化学合成,研发日趋艰难,指望大量疗效好的新类型药物快速出现极不现实,必须充分挖掘发挥现有药物的功效,因此打破中西药之间的屏障,中西药相互为用,取长补短的联用方式已成为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疾病的方式之一。但由于中西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医药理论体系,中西药联用难度较大,一旦用药不当,则会引起疗效降低,病情加重,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等后果。通过西药中药化的科学研究,运用中药理论体系来指导中西药的搭配使用,将有效提高中西药临床联用的疗效。

1 中西药的区别与互通

按照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划分,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别:中药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特性,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药物,主要由复方的天然中药材及在此基础上提纯复合而成的中成药构成;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单一或有限几个化合物单体构成,多为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品。

正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中药与西药之间差别也十分明显。一是用药机理不同。中药更多考虑人体机能的恢复,治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西药以恢复人体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二是药物的作用模式不同。中药多采取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西药多采用化合物单体作用于特定的靶点,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三是药物组合方式不同。中药多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

尽管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药物体系,区别明显,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如:黄连、麻黄、丹参、川芎、青蒿等传统中药材经过提纯,获得了针对原病症效果更佳的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多种新型西药,阿托品、强的松等部分西药在广泛的临床使用的基础上暴露出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已可按西医药学理论来使用;西药在治疗艾滋病、高血压等顽疾时,通过采取类似中药复方式的联合用药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2 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的特性为指标,来研究目前使用的西药,使其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重要的中药基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七情和合”等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使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中药和西药,其有效成分都是化合物分子,正是这些单一或聚合的化合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决定着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因此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临床医学实践也已证明,西药在临床应用时,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规律选择应用,往往会对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从侧面说明某些西药已经表现出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氢化可的松,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而反应的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很大关系, 体质差者反应强,体质好者反应轻,说明其具备中药苦寒的特性,在清热泻火的同时,易于伤及脾胃阳气。这说明西药具有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3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西药的中药属性。从现有西药的特性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在于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其吸收转化方法主要为临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若能使热毒之证得解,则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解毒,其他亦然。现有西药的特性也为临床研究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西药绝大多数均是化合物单体,其物质分析已达分子水平;药效明确,生物活性已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大部分西药均为临床药物,以此为基础研究确定其中药学的基本特性与内容十分方便。临床研究可以通过先诊断清楚疾病后,选用针对该病的西药,在治疗效果最好、副作用又最少的病症中,建立或验证该药最适合用于中医的某个症型和寒热属性以及归经、功效、主治等基本要素。临床研究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临床-临床经验-临床理论-反复验证于临床-归纳为药物属性。

但鉴于现有西药的基本状况,有些研究方法亦可考虑采用。如文献研究,是基于西药已积累了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尤其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更积累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故可利用文献来研究,有可能对西药可能具备的中药基本内容,有个大体认识,为进一步临床研究作参考;又如实验研究,是基于已有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药学“证”的模型,可供使用,研究结果供作临床研究参考。应当明确的是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最后只有通过临床研究才能确证。

西药中药化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人体健康再作新贡献的主要所在。西药中药化,不是简单的转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众多的中西医药工作者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找出其规律性,并再次深入临床验证。西药中药化研究和未来前景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中西医药的有机结合,必将给卫生医药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上一篇: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下一篇:微波治疗脑卒中Ⅰ期压疮4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