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12 01:06:19

浅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教学与德育之间的联系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作用

要振兴国家,必须要提高民族素质。民族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点在于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其首要任务是增进健康,但这不是唯一目标。体育教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的角度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首先是指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机结合、自然渗透,真正使体育教学产生既健身又育人的双重效应呢?

一、在课堂常规内容中渗透德育

严格执行课堂常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首先,在体育课中,要利用室内课强调课堂常规,讲清制定课堂常规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怎样遵守课堂常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通过细致的讲解和严格的执行,把常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一起,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加强组织纪律性。

其次,组织学生布置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收拾、整理场地和送还设备,以及保护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整理和送还器材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借别人的东西使用时特别爱惜,用完后迅速加以整理和归还这一日常生活经验来处理。具体说,就是上课前,通知该班科代表向上课教师领齐所需器材,并在体育器材借用单上签名,这样就让学生明白,器材是科代表代表大家借来的。实践证明,下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整理和送还器材,整理和送还器材时乱丢乱放的现象越来越少。

二、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体育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决定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但道德品质教育也可以贯穿运动实践活动的过程。

首先,在课堂项目活动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如:利用长跑锻炼学生的耐力、恒心,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利用跳高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篮球活动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它而努力奋斗;在队列训练时,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组织纪律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其次,利用分组教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感情。如在体育课中采用友伴型分组,允许学生在进行某项学习活动中自由组合,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进行活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与关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练习,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

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体育器材,深入挖掘体育教材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如在跳绳互相计数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诚实做人,不说谎话。

第四,课堂安排多插入一些竞赛性的游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积极向上、好胜、勇往直前的品质。

三、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渗透德育

在体育课上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若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队列队形的训练,这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教材基本上是按军队队列的统一动作编写,练习时没有田径活动那种竞争性,也没有球类活动那种趣味性。在教育中如不注意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命令式、上下级式进行操练,必定会造成教与学的矛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情绪压抑,神态疲倦,注意力分散,课堂气氛沉闷。为了使学生能心情愉快地接受严格训练,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提高教学效率。

四、利用学生的特性渗透德育

大多数学生都活泼好动,几乎每个班都有个别的调皮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好动不好静,好玩不好学,神经类型属于兴奋型。这部分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面很大,甚至能把一个班级的班风带坏。但这部分人一般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自然也就与体育教师接触比较多。体育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课外的接触与体育活动中,因势利导,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将道德品质教育寓于日常接触中。

五、体育教师要以自身形象、行为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想教出好学生,自己必须是好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教育学生在未来事业中,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体育教学有它的固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其他课程应遵循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外,还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课堂上,不但需要教师的讲解,而且还需要教师的示范和组织。这样,就为体育教师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针对性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譬如:在使用体育器材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好表彰,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

总之,育人要育心,育人要育身。要使学生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加强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想表现,及时地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上一篇:浅析工业废水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下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