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习作品质

时间:2022-04-11 07:21:35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习作品质

摘要:写作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是一个人全部语文能力的核心和外化,一直被人关注。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研究中。本人立足日常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习作品质的提升,进行了实践探索,并提炼了一些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习作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1

习作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很多老师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呼声日渐高涨,关于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也日益频繁。本文主要探索了如何利用信息提高学生兴趣、观察、想象及评价等几方面的习作品质。

1 激发表达兴趣,养成表达习惯

我们常说“口头为语,落笔为文”,可见,说话和写作是相关联的。孩子都爱说话,但是一旦要求习作,立即话语枯竭,这就是没有在说话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激发兴趣的第一点,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写作其实就是“说话”。

我们在低年级就开设了说话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新颖、感染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把曾经经历的事物重现在眼前,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给他们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

除了课堂中创设说话的氛围,让孩子愿说、能说。我们还不断强化孩子把所见、所听、所想说出来与人分享的兴趣与习惯。在低年级,我们以自由选题或规定命题等形式要求孩子每天回家后说一段话,然后请父母通过录音机或手机qq、微信等形式录下来,第二天到校播放给同学听,新颖的作业,顿时激起孩子说的兴趣,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内化文本语言,运用书面语言。

到了高段,则可以利用qq空间、微博等“时尚”的手段,鼓励、激发学生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长期以往,当孩子心中有感时就会很自然地想要表达出来,那么就走好了“写作”的第一步。

2 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作为孩子,第一,天性好动,他们没有那么多耐心去观察。第二,观察能力还不够。于是,虽然生活中每天遇到的事情非常多,孩子却找不出可以写的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2.1 画面重现,引导孩子善于观察

面对学生模糊的、分散的记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动物和植物,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并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让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本质地仔细观察,做到有序而细致。这样有了深刻的印象后之后,学生就可以从容下笔了。并可从侧面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而进行深入的观察,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2.2 微观教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信息技术在培养孩子有序观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对于孩子观察的精确性、深刻性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有时我们已经引导孩子体验生活、开展活动,但是等到写作文时,孩子依然三言两语就草草了事,写出的文章干巴无味。这其实就在于学生的观察还不细致,在体验与活动时,没能很好地捕捉到重点场面。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创设观察的情境,并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像、视频等作处理,让观察点定格、放大、聚焦,甚至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就能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

3 创设想象空间,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写作中有了想象,文章就能“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使写作过程充满情趣,使写作内容充满无穷魅力。灵活运作多媒体课件,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将学生带进广阔的想象空间。

低年段主要可由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开始,在听故事、讲故事中慢慢内化文学作品的想象。让学生有所悟:想象可以夸张,但不能瞎想。在续写、自编自演故事中让孩子发散思维、自由想象。

到了中高段,则可慢慢让学生的想象从“有趣”走向“创境”。可通过播放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习作训练的积极性。要求学生不但要说明画面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还要展开想象,说出画面所蕴含的意境,弹奏出“弦外之音”。

也可以利用声音材料,让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与声音相关的情节。这样,给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搭建多元评价平台,促进自主修改能力

文章不厌百遍改,我们一般的作文讲评课往往只能是师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指导,或是教师出示2-3篇典型习作,组织进行讨论、指导修改。这基本是一个“口耳相授”的过程,对于一半以上的孩子,这一过程基本都属于“听众”的角色,整个过程是靠听觉、头脑想象来完成学习,这对学习写作的小学生而言,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及多元的评价平台,使整个评价修改的过程可以更为直观可视。课堂作文讲评课上,我们可以通过白板等技术,把典型的习作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根据学生的点评,直接进行圈划修改,把修改的过程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最为关键的是,现在网络同步技术越来越发达,手机、平板、电脑之间都可以直接勾联起来。于是当学生进入到自主修改的环节,教师巡视时,无论是发现亮点,还是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拍照、拍摄功能,直接把发现通过网络展现在教室大屏幕上,然后组织欣赏、或再次的交流、评价、修改,最大化地利用好课堂资源。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诊断能力”,提高了作文点评课的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见: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其长处,可以很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品质。所以,我们教师要利用好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真正为每一位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学生逐步形成各种能力,学会写作。

作者简介:谢红英(1980-),女,江苏常州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习作教学,江苏省常州市虹景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上一篇: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升教学品质 下一篇:浅议新课标下课外阅读的认识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