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社会生活结构的变迁

时间:2022-04-11 03:01:17

论消费社会生活结构的变迁

作者简介:袁倩(1987―),女,山东省淄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硕士生

摘要:消费社会转型是西方自70、80年代,中国自90年代以来的总体性、全局性的社会变更。其核心标志消费关系基础化,其他一切关系都成为消费关系基础上的派生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全面消费化,消费取代了审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构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主要从全球性审美化、价值体系的转变与重构、读图时代三个方面来说明消费社会人类生活结构的变迁。

关键词:全球性审美化;价值体系的转变与重构;读图时代

20世纪30年代,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和泰勒制管理方式首先在美国形成后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生产相对过剩,商品如何卖出去成为关键问题,消费社会初步形成。最初,生产者关注的是通过提高商品的实用价值来增加销售,然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同类商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以及使用价值等相差无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出售依赖于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加之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竞争,这时就需要通过附加在商品之上的象征意义来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由于商品生产自身的规律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商品经济越发展,就有越来越多的事物被纳入生产体系,成为消费的对象,而所有的对象都以消费关系为基础,都经过货币的兑换成为有明确标价的商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性对象。这就是西方自70、80年代开始,中国自90年代开始的消费社会时代转型,而人类生活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下面,我主要从全球性审美化、价值体系的转变与重构、读图时代三个方面来说明消费社会人类生活结构的变迁。

一、全球性审美化

“审美化”是指将非审美的东西制造成或理解成审美的东西,而我们当下无疑处于一个全面审美化地社会中,这尤其明显的体现在现代都市和公共场所的建设中,从每一栋建筑,到每一块绿地,甚至每一块铺路石,都被包裹上了一层审美的装饰外衣。人类个体也没有逃脱这场“审美化”的大潮:人们在各式各样的理发店、美容院、美甲店中通过神奇的化妆术和时尚的衣服来获得身体上的完美;通过参加礼仪课程来培养自己在各种社交场合待人接物的优雅举止;甚至随身携带一本或许永远不会翻开阅读的《文化苦旅》来跟上文化的时尚。

对于这种全球性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历代美学家尤其是批判理论家多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或者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指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浅薄、虚无乃至毫无意义,或者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指出隐藏在“审美化”背后的意识形态,认为大众的消费需求是由生产者“制造”出来的“虚假需求”。应该说,他们对于这种全球性的“审美化”浪潮的负面效果的批判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当我们从“审美化”浪潮出现的动因角度加以分析时就会发现其片面之处。

前面已经说到,在商品质量和实用价值趋同的背景下,同类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是自由自愿的,这样商家就通过包装、形象代言等方式在商品上附加诸如健康、环保、时尚、高贵等象征意义,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消费者的购买就是对商品之上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相反商品的实用价值反而退居次要地位,这也就是波德里亚所谓的符号消费。商家尤其是大众消费品的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扩大购买人群,二是加快商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前者需要商家的产品能够最大程度的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后者则需要不断赋予商品新的象征意义,给商品贴上新的标签,制造新的时尚,使消费者在原来所购商品的实用价值依然完好的情况下对新出炉的商品趋之若鹜,慷慨解囊,从这个角度来说,“审美化”浪潮确实符合浅薄、虚无以及背后含有意识形态性的批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消费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不仅是“审美化”浪潮,也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所在,因此看不到“审美化”浪潮背后的经济,仅仅因为其在实际进程中的负面效应就完全否定“审美化”显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消费者或者说大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是自由自愿的,而且也并不像批判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在商家“制造”的“虚假需求”后面亦步亦趋,他们是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的。

二、价值体系的转变与重构

根据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第一编第三节《伦理/美学:美学的伦理学内涵和后果》一文中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传统美学及其审美具有“升华需要的绝对倾向”,即传统美学认为感觉/感性是低级的、主观的、原始的,应该上升到高级的、客观的、带有反思色彩的知觉/理性,这样一来,“美学不再承担扩展和揭示感性的重担,而成了感性的严格组织者。”理性贬低和压制了感性。事实也确实如此,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把诗人赶出了理想国,只留下哲学家,而“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建立“感性学”也更多是为了实现对于感官的理性把握。

直到19世纪末,理性主义由于其关于社会理想的允诺迟迟没有兑现而受到质疑,从尼采到弗洛伊德再到各种追求感官愉悦的现代艺术潮流,都是对于感性的正视和高扬。另一方面,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现代社会相对过剩的物质生产不仅为人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价值体系认同感官欲望的合理性提供了社会基础。而在消费社会时代转型以后,消费关系基础化,其他一切关系都成为消费关系基础上的派生关系,不计目的、娱乐和享受成为个体生存的唯一价值和最终目标。

在消费社会之前,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一个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心忧天下,致力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可以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更看重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可以追求经济上的富足、权势上的显赫,也可以向往文章功业、立言立德的流芳百世。

显然,这些批判理论家仍然是站在传统美学的立场上,对感性低于理性,必须向理性升华这样的陈词滥调的重复,他们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而不愿意承认人们价值体系转变和重构背后的经济动因。前文已经说到,在现代社会,消费关系基础化,社会生活全面消费化,消费社会中人的基本奋斗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进行更多、更高级的消费活动而努力,再加上消费(consume)这个词本身就有“消耗、耗尽、浪费、挥霍”的意思,这样来说,消费当然就带有享用、舒服和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性质。当然,我们尊重正当感性利益、追求现实生活快乐,同时也需要警惕以不计目的的、娱乐和享受为中心的倾向,但是我们警惕的是追求感性愉悦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完全否定追求感性愉悦本身。

三、读图时代

如前所述,在消费社会中,经济关系基础化,不计目的的、娱乐和享受成为当下个体生存的唯一价值和最终目的,因此大量的视觉形象被制造出来以刺激人们的感官欲望,激发其购买意向,通过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而达到最佳商业效果。另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从一开始照相机的出现和普及,到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再到现代电子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制造和复制的能力不断升级,直到充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对于“读图时代”,许多理论家都提出了深刻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读图时代”现实的“非现实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们生存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这一观点认为,现代传媒技术通过影像所呈现给人们的现实是经过选择加工的,因而是虚构的,非真实的。以看似最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来说,当主持人连线现场记者,记者对着镜头毫不犹豫的说“这里是某某事件的发生现场”时,观众似乎看到的是最为真实生动的现实,但是所谓的现场直播是否是提前录制并加以后期剪辑制作的,我们不得而知;拍摄的时候是否故意忽略掉某些不希望观众看到的画面,我们同样不得而知;甚至连记者的“随机”采访我们也不能确定被采访者是不是“托儿”,就像《关于史蒂夫的一切》这部电影中的记者能将活马说死,再将死马说活一样,新闻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感。

但是,我更倾向于这样的看法,即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加剧了而不是从根本上导致了现实的“非现实化”。早在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出现之前,尼采就明确的表示我们对于现实的表述是虚构性的,在《论非道德意义上的真理和谎言》一文中,他指出:

人们当然会崇拜作为伟大的建筑天才的人类,他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在流水之上成功地堆积起一个无限复杂的概念穹顶。当然,为了得到这样一个基础的支撑,他的建筑必须有似于蜘蛛网的建构,足够精巧以便随波逐流,足够坚韧以不使一阵风来就吹散架子。

因而我们从来都是使用虚构的途径,通过隐喻的行为来突出现实,也就是说我们生产了现实,但是我们却又妄图忽略这一事实来获得“真理感”,而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只是将我们对现实古已有之的虚构和隐喻扩大化、明显化了。

第二,在“读图时代”,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由面对传统经典时的膜拜冥思转变为对不断变换的破碎、断裂的短暂视觉形式的快速、不连贯的观看与浏览。对于这样的批评,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其传统美学的立场:在传统美学中,静观冥思被看做是唯一合法的审美感知方式,其他的感知方式都被视为等而下之,被排除在外。沃尔夫冈•韦尔施在《美学的新图景》一文中通过大量的例子详细的论述了不同的感知方式包括冥思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语义学的、互喻的、隐喻的、乌托邦的等等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人的感知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异质的,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中,工作之余的消费、休闲、审美都被看做是对工作的报酬和补偿,以便重新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要求消费、休闲和审美也“普罗米修斯”式的进行,太累人的东西必然不能进入大规模的消费。

综上所述,在20世纪消费社会形成尤其是70年代消费社会的时代转型以后,消费关系基础化,其他一切关系都成为消费关系基础上的派生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全面消费化,消费取代了审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构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上主要是从“审美化”、价值体系的转变与重构、“读图时代”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感受和体验结构的变迁。许多理论家都对于消费社会的这些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甚至完全否定了消费社会,其中很多结论都是直击要害,发人深思的,但是当消费社会的出现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并且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飞速发展时,如果不能提出更好的方案来代替消费社会,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家需要做得应该是思考怎样减轻消弭消费社会的负面效果,而不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藏身于象牙塔中,坐而论道,否定消费社会。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美学显然已经无法描述、分析和判断消费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审美现象了,所以应该突破传统美学的藩篱,建立“超美学”的美学,以便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不断进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参考文献

[1] 马睿.在消费中存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

[2] 马睿.文化资本化与文化娱乐化:消费社会的两种范式[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

[3] 吴兴明.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从消费关系座架看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1)

[4]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社会性康复的作用 下一篇:我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