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时间:2022-04-11 02:15:24

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摘 要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必须以此理念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学及其评价测试也必须始终围绕这

个核心来进行。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可能性 途径 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和体现素质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全面的素质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一、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一个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其实是培养目标的问题,应试倾向下的语文教学是为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片面性、语文素养的狭隘单调,片面强调“知”的某些方面,忽略“情”“意”,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只着眼于结果,而忽略过程。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素养呢?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具备的:

第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力等。

第二、人文修养。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优秀诗、词、文的背诵、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通过坚持每天收看、点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了解国家大事,洞察社会人生,使学生始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增加文化积淀,培养高尚情操、健康人格。

第三、创作研究能力。包括文学创作和语文研究、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创作。语文、文化研究包括各种语文现象、研究课文、研究语文知识、研究语文技能、研究作家、研究文化现象,老师提供相应的研究论题及范文,学生参考,自选题目,独立钻研,调查统计,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通过创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健康的心理是诱发潜在智能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把学生当作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去对待,当作发展的人去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努力使之获取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并促使这种心理趋向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提高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技巧。

(二)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育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学生中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进行学习。”文学家高尔基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靠自学成才的,因此,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可见自学能力极为重要。科技的发展,促使知识老化周期趋短,将来学生走出校门,主要靠自学能力去增长才干,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广大教育者孜孜以求。语文教学当为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指点方法,指出重点,将学生的自学实践贯穿于始终,让他们在自学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积极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学、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的智力开发仅占大脑全部能量的30%,未开发的70%部分蕴含着巨大的创造能量。这一结论为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一部富有创意的作品,需要演员的再度创造,更离不开导演的再度创造,导演的创造走向和力度往往影响甚至决定演员创造的走向和力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创造意识,深入挖掘与教材联系紧密的求知领域,展示捕捉信息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中隐含的思维训练因素,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课文《雷雨》中隐含着大量的潜台词,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性格,进行剖白。鲁侍萍的几处“岔话”,生动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口中发出的“哦”以短叹代长句,表达出多种不同的心态:羞耻、窘迫、惊惧、讨厌等。通过剖白,学生学得了方法锻炼了思维。

三、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考试是评价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考试的任务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能为考而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颠倒。

考试不能废除,但要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如果朝着有利于素质教育方向改变,那么就能影响人们追求素质教育,鉴于现行语文考试的模糊性,不能分辨、检查学生的真实语文能力,笔者主张采用分项、分段、分等、分批的四分考试形式,以实现真实具体反映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水平的目的,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所谓分项即根据教学项目分成掌握工具,读、写、说能力,人文修养,研究能力几个方面分别单独立项测试。所谓分段就是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侧重,有不同的层级要求,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范围由小到大。所谓分等就是测评结果分甲、乙、丙、丁四种等第,每等还可分级,要求合格,鼓励优秀,倡导“合格+特长”即每项考试都要求必须达到合格标准,但不强求一律都是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资、兴趣、爱好学有所长。所谓分批即不搞一次评价定结果的做法,在统一考试之后,如学生对取得的成绩等第不满意,可以在设定时间内(比如每月一次)自由复测,以最佳等第成绩为准。

综上所述,知道语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因为只要把握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就可以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知、情、意的统一。突出语文教育的整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大局观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有规可循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自学能力、积极的创造思维。健康的心理是诱发潜在智能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自学能力能增长才干,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也应多种多样。采用分项、分段、分批的四分考试形式,能真实、具体反映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水平。

上一篇:浅谈学校德育的普遍问题及改革方向 下一篇: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