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方法的创新

时间:2022-04-11 05:27:34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方法的创新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而在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如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愉快地成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探讨了在此背景下的农村基础教育方法的创新,再次强调了愉快教学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 基础教育 愉快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和新局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这是城乡社会发展中高瞻远瞩的正确思路。过去,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迫,我们在发展道路上选择了一条暂时牺牲“三农”保城市、工业的路径。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把目光再次聚焦三农――这次不是为了“牺牲”,而是要“反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各种资源的协调与整合,而其中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是百年大计,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是根本,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没有发展农村教育的专门章节,有专门涉及农村教育的条款,并把发展农村教育写进了“发展任务”里同时。在第四部份“保障措施”中提出,凡是涉及农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要重点加强或重点发展。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普九”以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在农村教育中,农村学生、农村教师和学校,被称为教育“三农”问题。我们要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局面,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农村教育中重视素质教育,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实施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这一点在基础教育中尤为重要。

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每一节课,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克服“填鸭式”的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积极推行愉快教学法,运用新奇的导入法、优美的教学语言、开放式教学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强制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变“苦学”为“乐学”,使教室成为师生的“共鸣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所在。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自身、教材及环境中所蕴涵的快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良好的心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交流中倾注感情。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谐,无不以真情为前提。一旦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往往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他们往往乐于配合那些与他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平时,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就会缩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一分关心,少一分指责,则会增强他们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也就是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即新课引入阶段,新课进行阶段,巩固运用阶段,分别根据每一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1)在课堂教学的最初时间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往往与兴趣结合得更紧密。我们可以采取录像、实物、实验、游戏、故事、儿歌、谜语、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引入方式,用有声有色的画面立刻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并产生浓厚的探究新知的乐趣。(2)在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由于学生年幼,注意力不易持久等特点,可以通过表扬、暗示、鼓励等手段,同时采取师生合作表演、竞赛、讨论、游戏等形式,让他们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去探索科学知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由于已临近结尾,学生的疲倦感已经到了最高峰。这时,如果再采取传统的死记概念、简单罗列知识点等方法,学生难以产生兴趣,最终导致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讨论、抢答、操作、游戏等易于保持学生兴趣,又可以巩固课堂前两阶段所学知识的形式,同时一部分书面作业也可以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始终在一种愉快的体验中轻松学习,使学生不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使课堂学习能自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过程中,没有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农业的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努力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通过实施愉快教学法,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他们的主动精神,变教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贵在学习方法指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就可以形成以人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现代农村教育,让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地推行,让民族素质真正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宁.将愉快寓于教学之中.中学教学参考,2010,(4):96.

[2]闫智慧.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反思.中外教育研究,2010,(5):147.

[3]徐君.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3):121-122.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下一篇:小班规则图标设计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