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阅读题“结构类”题型解析

时间:2022-04-11 02:42:49

高考大阅读题“结构类”题型解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近几年高考大阅读的考查点,其中2009年大阅读题中就有天津、江苏、北京、湖北、湖南、辽宁等卷在题干中直接用了“结构”一词。而2010年共有山东、湖南、北京等12套试卷明显涉及这一考点。本文试从设题特点、解题方法等方面对这一热点题型做初步解析,望有利于同学们备考。

【题型解析】

一、直接设问类

1.设题举例

①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山东卷第20小题)

② 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湖南卷第17小题)

2.设题特点

这类题目的命题形式,以简答题型为主;题目中直接出现“结构”一词,直接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因其设问指向明确,要求简洁明了,所以把它归为直接设问类。上面两个例句中都直接出现了“结构”这一提示性强的字眼。

3.知识积累

例句中都有“结构上的作用”类的提示性强的关键字眼,这类常用的结构手法所起的作用一般有设置线索、制造悬念、埋设伏笔、过渡照应、衬托对比、抑扬结合、卒章显志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另一种“结构”的考查形式。该种考查形式一般这样设问: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2007年江西卷)。该例句就是对结构方式的考查,而例句①②是对结构上的作用的考查。文章的结构方式主要有:a.先总说再分说;b.先分说再总说;c.总说、分说、总说;d.递进,逐层深入形成递进;e.并列,分几方面分别介绍形成并列;f.承接,按照时空顺序形成承接;g.转折,先说一方面再说相反方面形成转折。我们在审题时千万不能将二者搞混淆了。

4.答题技巧

解答这类题目,以对文章“结构”类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基础。解答的步骤,首先是根据题目要求,理出回答问题必须解决的问题,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结构知识等;接着,迅速清理出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网络;然后迅速确定解答题目必需的相关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的要求,认真阅读、分析文章,突破回答题目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整理思路,完成答案。

二 、间接考查类

1.设题举例

①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全国卷Ⅱ第14小题)

②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全国卷Ⅱ第16小题)

③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北京卷17小题题②)

④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广东卷第20小题)

⑤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浙江卷第12小题)

⑥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四川卷第14小题)

2.设题特点

该类题型中并不出现有关“结构”的文字,而只在题干出现“作用”这一提示性词语。但是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必须要以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或有关的文章结构知识为基础来作答。因此我们把这种间接的隐藏的考查形式归为间接考查类。上文罗列的6个例句中,其中例句①⑤⑥是间接的用“开头”一词代替了行文结构位置,行文结构位置的“作用”即暗含结构上的作用。其中例句②④隐蔽性更强,绕了两个圈,首先是要我们回到原文发现该句的位置,然后是依据行文结构位置判定结构上的作用。其中例句③则是从标题的角度考虑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要求考生有全局意识,扣紧中心,整体把握。

3.知识积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往往从以下角度考虑:第一,在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等。第二,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第三,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标题主要作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示文章线索,表明或暗示文章主旨等。

4.答题技巧

完成这类题目,其步骤是,第一,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判断答题时要以什么样的“结构”的知识点去作分析解答。第二,回归原文检索出相关知识要点。第三,根据相关知识要点分析阅读文本,作出判断,尤其注意所分析文句、文段的位置。第四,形成答案。总之要学会从形式入手,巧借标志(标题、背景、标点符号、统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表达方式)帮助我们答题。以全国卷Ⅱ第14小题即例句①解答过程作说明:首先确定其是对结构上作用的间接考查,然后回归原文检索出开头三段的中心是挑明写作缘由,其次依据其“开头”位置选出“开门见山”、“总领下文”、“基调铺垫”等对应的结构上的作用,最后根据分数来设置几个答题要点,完成作答。

三、探究设问类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2010年前全面推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综观各类阅读题,新课标卷特色之一就是新增探究题,那么“结构类”题型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通过几个2010年高考题来反映。

1.设题举例

①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陕西卷11题第4小题)

②“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辽宁卷11题第4小题)

③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安徽卷第13小题)

2.设题特点

探究开放性试题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的要求,答案丰富、多元,一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它不拘泥于一个模式、一种说法、一种表述、一个方面。

3.答题技巧

探究性试题从答案角度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答案具有多元性的,即答案表述多种多样,说法不一,可以由原文或相关素材生发联想,可以围绕文本中心去展开,但“万变不离其宗”,须紧扣文本和试题作答。如例③安徽卷第13小题;二是题干中提供多种思维角度供选择,如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考生只要能从一个角度回答,做到有针对性,“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实战演练】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2009年2月于大兴安岭

1.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直接设问题)

2.文章两处提到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们各自有何作用。(间接设问题)

3.有人说删除有关杭州的一段文字将更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开放设问题)

【参考答案】

1.文章采用分总式阐述对北方一点点化开的春天的喜爱。①段为第一层次,分写,从反面说明北方的春天来得缓慢;②③④段为第二层次,分别从积雪霜花的化开和山坡春色的出现描绘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⑤⑥段为第三层次,总写,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2.第一处引出对上文所写的“‘拼争’‘苦熬’出来的”春天的具体理性分析,使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化;第二处在文章末尾总结全文,作为文章的中心句,卒章显志,突出文章中心。

3.不同意:插入杭州一段文字,用事实说明南方春天是突然降临的,由南引出北,由快引出慢,自然过渡,让人觉得大兴安岭的春天确实来得缓慢,在南北对比中加强了作者的体验,深化了文章中北方的“春天是一点点化开的”这一主旨。

同意:南北春季来临时间的不同是人所共知的地理常识,如果再插入杭州一段文字,在结构上就稍显累赘,将弱化中心。

上一篇:种春风 第1期 下一篇:湖畔夜饮 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