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韩国影片《母亲》

时间:2022-04-10 07:44:09

析韩国影片《母亲》

[摘 要] 韩国影片《母亲》是2009年奉俊昊导演的长片。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为韩国周末票房榜冠军。不仅在票房,在评论界也获得了好评,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在视觉盛宴快餐式商业片盛行的时代里,少有在剧本上有所深度思考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本片的一些剧作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希望这样的电影模式能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奉俊昊;侦探片;类型电影;母爱

ビ⒐电影符号学家、先锋电影导演彼得•沃伦曾指出:一个导演一生只能拍摄“一部影片”。这里所谓的“一部影片”是在强调,在任何电影艺术家的作品序列中,都必然存在着可直观辨识的风格特征。韩国导演奉俊昊的长片才拍到第四部,就已经很明显地具有作者电影的特征。奉俊昊是韩国导演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位,拍摄作品不多,但提及影片,部部叫好又叫座。中国观众熟识他是从2006年的《汉江怪物》开始。《汉江怪物》曾创下1300万人次的票房神话,而2003年所拍摄的《杀人回忆》,观众也达到570万之众。评论家们称奉俊昊作品兼具“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电影规则”,也就是说既遵循了人们熟识的商业类型片又加入了深层思考。他能用最通俗的商业类型片,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思索。当年这两部影片不仅口碑甚佳,而且都成为韩国的年度票房冠军,并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2009年,奉俊昊依然秉承他一贯深度思考,新片《母亲》上映第一周就顺利突破100万观影大关,成为韩国周末票房榜冠军。并且在第3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上,《母亲》捧得了最佳影片的桂冠,获得了包括最佳女配角,最佳照明的三个奖项。也许他的电影模式能给亚洲导演如何把好莱坞商业类型本良化带来启示。

ヒ弧⒛赴的另类读解

ダ嘈突电影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观众实践证明了,如何叙述故事和表达主题能够最有效。就像工厂流水线的生产,同种产品都要按标准执行。在这里,只是产品换成了电影。因此,对于特定类型片的元素不能随意更改,否则极有可能观众不认同,造成票房惨败。

ァ赌盖住方彩隽艘桓鑫拗凑帐敫人看病的母亲(金惠子饰)的故事。她有一个已经28岁的弱智儿子杜俊(元彬饰),成年却愚钝的儿子让母亲非常不放心。在一次镇上的杀人案件中,儿子被当做杀人凶手关进监狱,并糊涂签下认罪书。为了还儿子的清白,孤立无援的母亲一次次努力接近事情的真相。

ソ彩瞿赴的故事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有中国电影《漂亮妈妈》、日本电影《母亲》、还有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相比之下,本文的母亲更接近《黑暗中的舞者》中的母亲。在描述歌颂母亲时,会自然联想到母亲普遍的几个特征,因此坚韧、朴实、勤劳、关爱的母亲是常见的形象,这也是电影中常见的母亲类型。本片“母亲”的元素也符合基本特征。单亲母亲、经营一家药材店――提供了生活艰辛的背景。儿子残疾――母爱有了更不可动摇的坚决性。本片为故事发展做好了必要性的背景铺垫,也迅速设置故事前提――儿子进监狱。然而故事却不是按照既定习惯的情节走下去,母亲的形象以及“母爱”也有了另一层意义。

ピ谡片的第一场中,母亲在店里切药材,暗调的背景下使母亲的脸尤为突出。她全神贯注在门外和朋友玩狗的儿子身上。母亲的眼神和儿子的天真通过镜头的反复对切,预示着事件的发生。在光线的设计中,通过门外的车经过时,把车窗反射的太阳光照在母亲脸上,使一进入故事就把观众牢牢钉在了母亲的身上。在这个叙事段落中,母亲切到手的同时门外的儿子被车撞,交叉剪辑形成强烈的紧张感,母爱也得到充分体现。儿子进监狱后,故事推进。儿子并非天生残疾,艰难的生活让母亲曾经一度想把儿子杀死,然后自杀,结果药效不够,造成孩子弱智。至此母亲带着忏悔或者是赎罪的心情在养育孩子,也是她心底最不能触及的痛苦。在寻查杀人真凶过程中,母亲不顾一切,花了大量的金钱,冒险查找各种线索,却意外发现儿子确实是杀人凶手。并且在询问的过程中,母亲情急之下杀害了惟一的目击证人。母亲的善良变成凶暴,包容变成包庇。看似简单的故事最后发展得越来越复杂,母亲也成了帮凶。不仅包庇罪犯,自己也成了罪犯。“母爱”这一论题再一次提到了法律和人情的边缘上。在《黑暗中的舞者》中,母亲给儿子看病需要钱,为了得到那笔钱,她就算接受绞刑也不说出真相。“母爱”是可以不顾一切的,可以放弃自己生命。但这里的母爱更多一层是“不能言说”。对于本片的母亲,对儿子所做的一切是根本不可能对别人提起的,否则一切前功尽弃,因此所有的悲痛只能憋在心里。这需要难以想象的忍耐,也就是为什么结局中母亲在大巴车上用针扎了穴位(之前情节中交代这个穴位可以让人忘掉痛苦的记忆)。可以想象在儿子出狱后和母亲吃饭的那个情节中,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无奈和悲哀。如果把故事层面放在法律范围,母亲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但在人情上,又能被人同情和理解。

ツ赴是人类中最伟大的、最具包容的爱。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母爱以及这种伟大包容下浇灌的恶之花。只是从这样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上,我们又一次感叹到人与法不可调和的无奈。故事设置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们不会责怪母亲的所作所为,因为理解。同《杀人回忆》故事一样,《母亲》的结尾也很精彩。正是在开放式结尾中,影片没有答案,没有注脚,才会让观众反复咀嚼个中含义。正是这样没有教条式说教的程式,才能让人找到故事的乐趣以及引人深度思考,对母亲的这个人物和身份的理解也更加多义。

ザ、类型平中见奇

シ羁£挥辛讲康缬笆枪赜谏比税讣的。《母亲》和《杀人回忆》故事发生环境和类型非常相似。比如,都发生在韩国的小镇上,有办事不利的警察,有震惊的杀人案件,并且都是年轻女孩被杀。两部电影有太多相同的元素。《杀人回忆》故事的社会背景有更多关于韩国民族集体的历史回忆,当普通的侦探片加上历史厚度,无疑使得影片在深度和高度上使得同类型题材无人能及。相比较而言,《母亲》对韩国的政治背景置于更远的后景之中。在深度上还是输给了前一部。但是《母亲》依然有不同于类型片的另外的角度。

ァ赌盖住酚蟹缸镎焯嚼嘀兴有刺激的元素,却又把元素稍作改变。安静平凡的小镇、智力不正常的凶手、生活最底层的母亲、办事不利的警察、家庭贫困又随意交男友的女学生等。

ゲ槊髡嫦嘁曰骨灏,救赎是这类电影的基本主题。好莱坞有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飞越疯人院》等。

フ饫嘀魈獾男鹗率址ㄍǔJ且桓鋈跏迫禾宕表被莫名其妙卷入了一场误会中,失去自由。为了正义和自由,他们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弱势群体胜利了或者失败了。不管怎么样的结果,都能给观众以震撼的一击。最重要的是,这个弱势群体一定是被误会的,代表了普通人所有的特征,也肯定是无罪的、与误会事件毫无关联的可悲的人。《母亲》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在母亲看来儿子的弱智根本不可能犯下杀人的罪行。在坚定的信念下,母亲一次又一次努力寻找真相。然而与所有救赎主题不同的是结果,弱智儿子却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母亲从开始认定的假象成为真相,而案件的事实却变成假相,儿子无罪释放。代替儿子依然是弱势群体,一个精神病患者成为杀人犯。这非常明显带有导演的倾向,这又是一次创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无奈叹息――弱势群体依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对权力者、对法制社会下人们的警醒。社会问题巧妙地缝合在故事叙述之中,这样的唏嘘和无奈与观众心有戚戚。

ト欢,故事还不止于此。从母亲的身份看,是个没有施针执照的人。作为最底层生活的人,只能靠惟一的手艺过活。所以在当权者的庇护下,有公务员太太想在买药材上占便宜,搬出公务员身份向母亲施压。当母亲一步步查询真相时,向警察、律师这样身份地位的人那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帮助母亲的人都是邻居、小混混等普通人。因此在影片的开场中,杜俊才会被有钱人的车相撞。在这样的小镇中,却设有为高阶层的人服务的高尔夫球场。所以金泰才会为杜俊被撞不平,在高尔夫球场闹事。所以,仍然回到国家、权利、阶级这样的语义场中。这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主流电影批评所关注的内容。这也归功于导演有着社会学背景,才会设计在人物中,人物也更加立体真实。导演对电影类型非常精通,他用了类型的壳包装了母爱的核,更多的还有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权利阶级问题,发现故事表象下深层的社会问题。《杀人回忆》给观众留下没有答案的结尾,《母亲》在母亲癫狂式的舞步中结局。这两部电影都留下太多思考的空间。

ト、剧作技巧中的反作用

ゴ庸适陆峁估纯,《母亲》的结构很简单。以母亲的视角,线性发展,单一线索,故事情节清晰。侦探故事最大的看点是解密,在编剧中最重要的是设置悬念。本篇的最大的悬念是死者文雅中到底是被谁所杀。母亲为了还儿子的清白,做了很多努力。本篇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展现母亲查案等事件中。母亲从找警察到找律师都失败后,又查金泰。最后在金泰的提示下,让她从死者周边的人进行调查,继而发现死者的生平以及重要的手机照片。

ソ饷苁且向观众做重要暗示,暗示再推进故事的进展,主人公一步一步接近他预知的真相。因此,线索的指示是朝着真相的。每一个小的线索都在推进案情,作用是积极的。然而在本篇中我们看到了完全相反的设置,母亲的每一个线索都与她想象不同。

ピ谡庵置扛鋈嘶ハ嗍煜さ男≌蛏,母亲用“行贿”等各种方式想以正当的步骤为儿子申冤,可是事与愿违。母亲只身前往金泰家发现了高尔夫球杆上有红色印迹,被错误当做重要线索,结果仅仅是口红印。母亲在一连串失败后,得到启示重新调查。调查了死者的同学,了解到死者曾经有个手机,手机里不可告人的照片可能是导致她死亡的原因。因此,凶手应该就在死者手机里的照片里。线索似乎非常清晰,观众也等待着论证的结局。母亲千辛万苦找到了手机,儿子也突然灵感来到想起凶杀当晚见到的人脸。故事的高潮也即将展开,观众等待抖包袱的,然而创作者在这里否定了全部的预想。照片上的男人是目击证人,他看到了儿子醉酒后杀人的一切。这个惊人的结论,让母亲完全崩溃,不愿意接受事实的她在情急之下失手杀害了目击证人。所以当再回头看这些案件线索时,发现是编者设置的陷阱,把母亲,也把观众引到陷阱中,再给人出其不意的答案。最后的线索不是指向预想的事实,而是残酷的现实。在本篇的剧情中反作用设置也是非常出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法]雅克•奥蒙.当代电影分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黄薇(1981― ),女,重庆人,西南大学电影学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

上一篇:从《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 下一篇:影视动画专业绘画创意思维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