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策略探讨

时间:2022-04-10 09:57:17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策略探讨

摘 要: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成为各界一致的呼声。本文在对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和转型的紧迫性,结合微笑曲线理论分析了面临困境的原因,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业等对策。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型策略;微笑曲线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制造的迅速发展和快速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当我们对此引以为自豪时,各种对中国制造的负面报道也屡见于报端,如毒奶粉、毒玩具、不合格的轮胎等产品质量事件以及各种贸易摩擦、外贸纠纷。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成为各界一致的呼声,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转型的必由之路。

为了便于下面的理解,首先,我们对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进行界定。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而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一、中国制造的现实困境与转型的紧迫性

(一)中国制造面临的现实困境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技术

2010年,我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为19.8%,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但仅仅是数量上的制造大国,还不是技术上的制造强国。制造业关键技术十分缺乏,制造业缺“机”(发动机)无“芯”(芯片)的现象很严重,关键技术和设备对进口依赖严重。汽车没有发动机,IT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家电没有显象管。70%的中国纺织机械,75%的高端机床依赖进口,75%高速胶印机,8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2.缺乏具有世界知名度的自主品牌

中国制造业缺少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11年的《世界品牌500强》,中国大陆有四个品牌位列世界品牌前100强,但都是一些带有国有背景的非制造垄断型企业,制造业企业无一入选,而美国、日本、德国则有大量制造业企业入选前100强。这表明,中国是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我国经济总量现已跃居世界第二,未来要建设经济强国,没有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制造业品牌是无法实现的。

3.仍然是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粗放型增长模式

尽管中国制造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是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万美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8倍,美国的23倍;人均GDP能耗是日本的8.5倍,美国的5.2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全球第一。这种依靠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国经济新阶段的要求。

(二)中国制造转型的紧迫性

1.中国制造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约束条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中国制造面临着比以前更多的约束条件。包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人民币升值,这些变化使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据波士顿咨询测算,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其中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此外还有来自环境改善和能耗降低的约束,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比以前更高。

2.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日趋激烈的竞争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仍然是最受外国直接投资青睐的经济体,但回望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历史上有着“世界工厂”头衔的国家先后经历了英国、美国、日本的更替。随着一个国家外部环境的变化,制造业繁盛的条件和竞争优势的逐渐丧失,一国的投资将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转移,当前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日趋激烈的竞争。金融危机后,为解决本国产业空心化问题,缓解失业,振兴本国经济,美国提出了“回归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方针,欧盟和日本等也纷纷出台振兴制造业的支持政策。此外,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等国家纷纷推出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少数世界知名品牌已开始撤离中国,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国家。

3.面临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挑战

中国制造面临新一轮科技发展的挑战。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为了抢占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美国提出让科学在解决国家最紧迫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把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动力汽车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把2009年定为“创造与创新年。”以新能源和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被视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分析

微笑曲线理论是一个实用的分析理论。在坐标轴里有一条微笑曲线,纵向坐标轴表示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高低或利润高低,横向坐标轴表示业务工序。整个曲线分为左、中、右三段。横轴左段是研发设计、中段是组装制造,右端是品牌、服务。整个曲线看起来像微笑符号,因此得名微笑曲线。微笑曲线中间附加值低,两端附加值高。(见下图)

我国制造业中加工制造、贴牌生产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利润稀薄。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商务部有关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加工贸易中有67%的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芭比娃娃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在美国大型超市售价为9.9美元的芭比娃娃,进口价为2美元,其中中国劳务成本只有35美分,大部分的利润都被芭比娃娃的品牌持有人、美国的零售企业、物流企业所分享,中国企业只分享了极少的制造加工费用,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沦为外国企业的“打工仔”。结合微笑曲线理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实际上就是要由微笑曲线中间的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向上延伸做好研发设计,向延伸搞好品牌和服务。为何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如此艰难、步伐缓慢呢?下面通过微笑曲线理论,分析困境的原因。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使很多中国制造未能够未雨绸缪。中国制造起步时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惠政策,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这些比较优势在使中国制造的很多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对已有比较优势的依赖。即使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只要制造环节还有利可图,哪怕是微利,仍然做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制造环节本身产业成熟、市场竞争激烈,原来的比较优势就会消失,从而使中国制造陷入生存困境。微笑曲线告诉我们,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的发展,寻找企业转型的方向。中国制造的困境,显示了在管理观念上,很多中国制造企业缺乏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的系统思维,缺乏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没有及早地从战略上去设计企业发展的未来。

中国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客观上存在诸多制约条件,也使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步伐缓慢。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环节具有投入高、市场风险高、不确定性高的特点,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于是企业就避重就轻,长期做制造环节。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客观上存在诸多制约条件,使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比较困难。中国制造要成功转型必须克服这些难题,尽可能减少向两端延伸的阻碍因素,使延伸变得顺畅和容易。美国的制造公司常以创新和品牌著称,如苹果、惠普、戴尔等公司,并且有着很强的盈利能力。苹果公司2011年财政年度显示,公司收入1080亿美元,净利润260亿美元,登上了科技公司的顶峰,市值超过瑞典全国的GDP,比美联储所有黄金储量价值更高。究其成功的秘诀在于美国制造,有一大批帮助公司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支撑系统和一大批高质量的的生产业公司,如市场调研公司、咨询公司、创意策划公司、研发设计企业、信息服务、物流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证券市场制度。他们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带动了美国制造的全面繁荣,使美国制造长期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而中国的生产业公司起步晚,发展滞后,为制造业公司提供高质量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还不强,还没有实现与制造业公司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

三、中国制造转型的策略

(一)进行管理观念的破旧立新,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首先要从管理观念上破旧立新。破旧就是要破除原来短视的、狭窄的传统管理观念,建立长远的、全球视角的新管理观念。使中国制造的企业树立战略管理和供应链的思想,能够未雨绸缪,在早期就有步骤的、有规划的向微笑曲线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二)逐步加强对研发和品牌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微笑曲线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

既然产业链的绝大多数利润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因此中国制造要实现中国创造,应该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逐步加强对研发和品牌建设的投入,调整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努力构建微笑曲线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即人力资源投入两头重,中间轻的结构,通过提高制造环节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将企业人力资本逐步向研发和品牌建设转移和倾斜。如在通信设备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华为公司就是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成功实现中国创造的,企业初创期就树立研发和品牌立企的观念,坚持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拿去做研发,目前已经形成微笑曲线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占46%,市场营销和服务占33%,管理及其他人员占9%,其余12%是生产人员。

(三)大力发展生产业,形成制造业与生产业相互促进的局面

生产业大多具有人才密集、高技术的特点,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能够降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大力宣传其对中国制造转型的重要性,提高中国制造公司对生产公司的重视。其次政府要建立促进生产公司,大量聚集和促进其繁荣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具体来讲包括: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生产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引导一些具有优势的大城市,建立吸引专业化高端人才聚集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平台,发展各具优势的生产公司;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制度,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本支持;设计生产业和制造业更加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最终形成制造业与生产业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局面。减少和克服中国制造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客观上存在的诸多制约条件,成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唐未兵,彭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3).

[2]杨书群,冯勇进.生产业――“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J].工业技术经济,2010,6.

[3]朱幼平.要中国制造也要中国创造.

[4]赵然,赵依霖,李滢.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J].中外企业家,2012(2).

[5]杨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对“中国制造”效用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1).

[6]白琳,刘心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国家与城市竞争,2010(9).

[作者简介]王瑶(1963.3-),女,重庆市人,现任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教育教学。

上一篇:本科院校油气井完井课程教材内容探讨 下一篇:国外高校浮空飞行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