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四大路径

时间:2022-04-10 08:59:58

大学生创业教育四大路径

高等学校要培养创造型、创新型的人才,创业教育必不可少。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可以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创业素质也必然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高校应该站在21 世纪的历史高度,充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实施从“刚性”向“柔性”的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在创业教育中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的关键。

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校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门类众多领域广泛,每门学科里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渗透”,不能本末倒置,必须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

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首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以及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其次,可以将原来在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设置为贯穿四年全过程的创业指导课,以必修或限制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再次,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例如,在大学推行辅修制,即在校大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这些专业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开设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构成现代化学习课程的两大体系,在创业教育中,学科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取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活动课程要注重学生综合获取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加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创业人才,就要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的榜样,而且可以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力争开发出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学校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走产业化道路,直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办公室、教室整洁优美,标志性建筑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点,校园内张贴的各种标语口号和指示性标志等突出特色并能美化环境。通过这一点,表现学校的创新奋斗精神,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的自豪感、自尊感和创业精神。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培养的人才缺乏严谨的科研训练,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强。通过以学生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实践,可以培养更多的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既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等;还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等。不仅要在校园内进行,还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比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利用周末走上街头,开展义务心理咨询活动,既做到了解民之忧又锻炼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其次,开展创业大赛。德州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兴起了一种“校园创业计划”活动,也叫“商业计划竞赛”,一些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提出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创意或服务设想。通过紧密合作,完成市场调查、经营分析等系统化的市场化规划,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优胜者将获得风险投资家的资金支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997 年,我国清华大学学生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历时五个多月,320 名学生组成98 个竞赛小组,递交了114 份创业计划。这种创业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正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上海市各高校已经形成了各种配套措施,使创业计划大赛成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课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刊物或报纸的策划与创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构想、一个科研或学术研究的立项起草与申请、一种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等。

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具有创新精神并不等于一定能独立创业成功。不少大学生创业失败,并非因为他们缺乏创业的意识与技能,而是因为在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方面的经验不足。这又与校园教育的封闭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当把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应当为大学多重社会功能的实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前开始实质性创业搭建平台。如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围绕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由师生组成课题小分队,形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就业“一条龙”,学生下工厂实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直接“顶岗”,以工作者的身份进入企业各部门,以着力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独立演练机会方面,各高校相继成立的高科技园区大有用武之地,应当重视并鼓励部分大学生进园创业。这是在创业计划大赛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创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固然应有敢想敢创和勇于承担风险的思想准备,学校更应倡导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宽松氛围,为学生大胆创业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服务保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当然,要把大学生创业的理论阶段推进到实践阶段,还需要社会制度这个大环境。比如社会风险基金的设立与使用办法,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知识产权、分配制度、税收优惠与公平税负、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和融资以及文化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摒除障碍,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创业活动最终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使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拉动中国社会生产力走上快车道。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昭示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即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冒险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目的的新价值取向。正如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亚德博士所指出的:“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上一篇:在职业中美丽 下一篇:“四化”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