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价值的实效性

时间:2022-04-10 02:21:37

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价值的实效性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实践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价值观内化形成和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价值的意义出发,旨在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长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39-02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衡量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我国,学界普遍认为,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①笔者也赞同该观点,其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来说,是其志愿者自愿摒弃各种因素,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所能提供的一种服务(包含专业、如法律、医学等和简单的服务).显然,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生根发芽,并推动了我国社会文明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限定了主体范围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付出自己服务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②大学生志愿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正朝着专业性强、项目品牌化的趋势发展,鉴于我国现有的志愿服务形式,归纳总结如下几种类型:参与扶贫开发的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建设的志愿服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参加国际志愿服务。③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价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服务活动,其本身极具教育意义,充分地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作用,实践育人是指为了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的一种育人方式,其表现形式大多以校园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从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类型中,志愿服务的价值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成才成长、高校思想教育的实践方面,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性,主要在于改善人类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④

2.1拓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奉献自我的一种体现,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对自我认知和实现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广泛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和吸收新的讯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各项综合能力,在如今过分强调“专业本位”的教育模式中,通过大学生志愿主动地方式,弥补在其他知识面与实践能力差的短板,如在与人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都会通过志愿服务的过程得以提升。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传递“助人自助,提升自我”的服务理念,使其个人在其过程中的不断升华。

2.2志愿服务的功能导向作用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实现对其大学生自身的信仰导向和道德导向的功能作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标准作用于大学生自身,继而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其志愿服务的准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灌输到大学生当中,这无形中也实现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教育上来,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信仰和道德重塑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长效发展的路径探寻

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其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实现有机结合和发展。从以下几个途径探寻:

3.1积极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

要使志愿服务被更多人接受,更多的人自愿的加入到行列中来,要将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其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观。从高校的层面,要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发展理念,要创新教育理念,倡导理论教学和志愿服务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确保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个人发展。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和领悟奉献精神,在奉献精神中学会如何去扮演社会人的角色,继而可以担当社会责任。在其过程中,要将大学生的热情转换为责任,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标志。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科学理念还要坚持全员化,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积极参与。⑤

3.2志愿服务活动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起步时间早,机制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更注重于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要使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全员参与性和实效性,建议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得以实现。我国已经高校开始实行,并且收效见好,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纳入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并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务处和团委联合出台《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类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类实践课程”组织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学生在入学后的六个星期内累计完成 36 工时的志愿服务活动,未完成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以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硬性保证,该课程成功开展以来,每年约有5000人进行该课程学习,仅2005年至2008年,课程在全校本科生中的覆盖率就达100%。⑥只有正式将志愿服务活动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列入学分制管理范畴,才能使其得到制度的保障,名正言顺,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将志愿服务活动朝着规范化、课程化方向进行建设。

3.3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

国外,志愿服务相对较为成熟,在激励机制上,如美国,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刚入学的新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服务期为1年, 服务期满后可以得到2个学期共9450美元的奖学金(但不能以现金形式支取,仅用于缴纳学费)并且在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除考试资格。⑦在我国,每年财政部、教育部、地方及各高校都会有专项基金,作为大学生的助学金或者国家励志奖学金,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部分奖助学金,作为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获得资助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对进行学生感恩教育,这也将是学生践行感恩的最好的实现方式。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优秀评选制度,树立典型,如在广东省建立了五星志愿者的评选,这也是社会、政府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可,侧面也起到了宣传和提倡的正面作用。

3.4健全服务组织机构,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管理

志愿者队伍和规模不断地壮大,必须要健全和规范志愿组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在法律层面上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层面加以保障,并且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想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管理,必须提升志愿者群体的专业化,继而达到品牌化、项目化。基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从学校层面,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学校官方的领导组织机构,挂靠在校学生工作处或者校团委,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组织便于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二是选择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现实践育人的价值,如大型赛事或活动志愿、支教活动等;三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志愿者考核、志愿者优秀评选等制度。

注释:

①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②胡凯.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2).

③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④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2.

⑤金添.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教育.

⑥魏立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J].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⑦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8.

作者简介:黎雨苗(1986-),男,汉族,海南三亚人,法学硕士,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基础。

上一篇:英语文学影视作品字幕研究 下一篇: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