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语音信息输入研究

时间:2022-04-09 05:20:21

二语习得中的语音信息输入研究

摘要: 英语作为语言,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语言传播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文字和图像的形象形式。以这种形式传播信息时,信息的接受者可以通过视觉感官完成。二是以语音的抽象形式进行。单纯经这种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时,信息的接受者要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就要承担更加繁重的心理过程。因为信息以语音的形式出现时,有其自身难以把握的特点,从而也使信息接受者的心理特征相应地产生变化。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过程。本文从心理学的层面探讨这个难题。

关键词: 二语习得 语音信息 输入 心理特征

威尔格(Wilga)曾指出,在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话语的能力。听在人类语言交际行为中占的比重最大,占45%,而说占30%,读和写分别只占16%和9%。[1]P286在这四者当中,听和读是信息的获取渠道,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渠道。以语音形式出现的信息,听和说占全部信息量中的75%。由此可见,听是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英国语音学家Mary Underwood 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储存阶段;短期记忆处理信息阶段;把理解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阶段,即运用语言、词汇和词法识别和选择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并辅以个人经验及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概括等加工过程,从而达到理解言语的目的。这一心理过程在符号学上又叫做识码与解码过程。[2]P35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的对这一问题的实质进行探讨。

一、语音信息获得过程的心理特征

语音信息的获取过程至少要包括两个环节:理解信息和存储信息。如图所示:

这两个环节的作用和地位不相同。信息源发出信息是语音信息获取的发端,是一个客观的外部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变化。不论你是否已经接受,语音信息源总是以语流的形式在发出信息。语音信息的理解过程则是主观的,它因信息的接受者不同,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同一语音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反馈。这是因为理解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信息是以音节串的形式向接受者发出,接受者将其与大脑中已有的音节串进行比对,这是语音信息获得的核心环节。因为英语中所有信息都是音节的组合,是以音节串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每个语音信息的获得,实质上是大脑多次比对成功的结果。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客观的。因为尽管在英语中也有很多同音词,即同一音节中有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但结合语境,每个音节串所代表的语意必定是唯一的。

然而,仅有音节串的比对成功是不够的。一个句子每个音节串都能理解,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获取正确的语音信息。

这是因为语音信息获得第二层次的问题,即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在发挥作用。语音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真实反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不仅表现在拼写和语音的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心理上的不同。我们若对西方的社会心理不了解,缺少足够的相关学科知识,而是用我们惯常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就很可能会出错,从而不能实现对语音信息的成功取得。因而对语音信息的取得也包含了运用已有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推理的心理过程。所以,语音信息获得实质上包括以上两个层次的心理过程。

二、语音信息获得心理过程中形成障碍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二语习得中造成语音信息获得障碍的第一个因素是人脑中正确的语言信息的储备。如上文所述,语言信息获得首先是外界的音节串与人脑中原有的音节串进行比对。如果人脑没有这样的音节串储备,则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比对,也就不能实现语音信息的获得。语言总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抽象的语音形式和形象的词汇形式。在人脑记忆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记忆形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的记忆难度较大,因而常常会出现能看懂而听不懂的结果。即能实现对语言的形象的理解,对抽象的语言部分的理解则难以实现。其根源就在于大脑不存在正确的语音信息,因而无法实现外在的和内在的语言信息的成功比对。

影响语音信息获得第二因素是语言比对的速度。语音信息的取得不同于文字形式出现的信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信息的接受速度,接受者本人可以进行掌握和控制。而语言信息的速度则是由信息发出者控制,接受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接受者的理解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接受者的反映速度太慢则无法实现语音信息的取得。影响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学生,在最初掌握词汇时,是借助于母语为中介来理解词汇意义的,总是试图实现中英文的词汇意义的一一对应。这种被视为学习和掌握英文词汇意义的捷径,最终成为学生的“致命伤”。学生在理解英文意义时,始终离不开母语,思维总是在中英文的交替中来进行理解。这样就会产生三个问题:1.学习者所掌握的一种母语词汇的意义和英语文词汇的意义,并不都能形成对等或对应关系,从而无法实现对话语的理解。2.即使能够实现话语的对等或对应关系,也会因为转换为母语这一过程,使理解的速度降下来,导致信息获取失败。3.因为这种对应或对等关系到思维的影响,所以听者在听取语音信息时,总是试图找出每个词不达意的母语中的对应的或对等意义的词。一旦这种活动失败,他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反复的尝试,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数秒。他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寻求这个词的母语词汇意义。这样就错过了对这个音节串所表达的总体意义的把握,从而导致信息获取失败。

(二)长期以来缺乏高强度的训练。中国的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由于过去的考试重视文字形式,忽视抽象的语音形式,因而教学普遍地存在对语音信息重视不够的现象,缺乏高强度的训练。同时由于合格的英语教师的缺乏,教师自身的语音不符合标准,再加上不重视语音教学,就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1)学生大脑中不能形成正确的音节串。(2)由于大脑缺乏大量的高强度的反复刺激,因而比对的速度慢,跟不上语音信息发出的速度。

(三)心理状况因素,即内在因素,包括情感因素与认知能力。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大量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足以产生L2习得,因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性格和情感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对输入的理解、吸收,进而影响L2的习得。学习者目的性明确则动力大,学习进步快;性格外向型的学习者自信心较强,喜欢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对L2的习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情感焦虑会给L2学习带来心理压力。刘润清(1990:42)把焦虑分为两种:促进性焦虑(正焦虑)和妨碍性焦虑(负焦虑)。前者可化为学习动力,促进学习;后者必须克服后才能接受外界的语言输入。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Pit Lorder认为语言运用是一种心理过程,学习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心理过程。从心理的角度看,听力理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要获取信息。但是大多数语音信息的接收者却误认为这一过程是对音节串中每个词的正确反映,是把它们都翻译为母语中相对应的意义,这样大脑总是忙于寻找声音信号中的母语对应信号。如果忙乱中未完全理解所收到的信息就会导致紧张,又进一步导致遗忘,无法理解的信号就不断堆积,结果使自己万分沮丧。长期如此,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因而能容忍只听懂部分内容并把精力放在掌握信息内容主旨上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成功,学习者必须能够辨别出其中哪些是冗余语音。语音获得者常会因为有畏惧心理,过于紧张,导致大脑在接收语言信息时会出现一片空白,注意力和听觉的广度变窄,思维缓慢,甚至于停滞,原本可以听懂的材料也变得困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准确获取语音信息的必要心理准备

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大量可理解输入而产生的,即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去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就自然学会了。Krashen认为感受性语言行为,如听和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要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其它包括语言技巧的提高和语法知识的获得就会随之产生。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应当包括这样一个内容,即总体语言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成份和语言形式。其模式为“i+1”,i是学习者现有水平,+1部分是语音信息中包含的新的语言成份和语言形式。因而,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3]P42具体来说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词汇意义的准备。一是语音的准备。按照美国语言学家Judi提出的HURIER听力过程模式,即要获取信息,首先要听到信息(hearing messages),还要听懂信息(understanding messages),然后才能记住信息(remember messages)、理解信息(interpreting messages)、评估信息(evaluating messages),最后对信息作出反应(responding to messages),如果最初阶段出现障碍,听音辨音发生问题,就不可能进入到听力模式的下一个层次。[4]P56因此,学习者要首先解决语音问题,要注意重音、语调、语气、语流,以及英美语音差异等语音基础知识和英、美语音差异等语音基础知识,也要进行对应性的仿音、朗读练习,以促使仿音在头脑形成记忆痕,这种记忆痕会在以后的实际听音中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二)语言句法结构知识的准备。英国位于英伦三岛四面环海,从古英语时人们就面临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需经战,因而他们的语言具有开放和激进的特征。表现在英语上就是表达直截了当。而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生活平静,民族以统一为主,语言含蓄,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后主要。英语的基本句型可以分为SVC、SVO、SViA、SVOO、SVOC、SVOA、SVi七种句型。[5]P20这些句型可以通过重音节奏和语调,来表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音节串可以用来表示提问、陈述、强调;从意义上来说可以表示讽刺、侮辱、请求、表扬等。作为语言而言,人们通过一系列的音节串来进行交流。音节串有许多音节构成,这些音节在音节串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对这些音节串的句法功能有了充分的了解,即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对这个音节串的语义理解就容易实现。现实中,许多人因为不具备这种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接受语音信息的时,总是期待着对每个音节的理解,这是错误的。

(三)文化方面的心理准备。文化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背影知识,大到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小到货币单位、计量单位、亲戚关系的表述。同时学习者还要考虑到英语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如homely faces和billion等在英、美语概念上的不同。由于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因此,这种文化背景障碍势必要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因此,广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对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意义重大。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特征。我们固有的中文文化和英文文化具有明显的语言符号的非对等性。例如,中国文化中“dragon”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人们却把龙看作是一种凶猛、残暴的怪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既是历史沉积的全部内容,又具有动态发展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多产生于不同语言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即文化模式。因此,语言的意义就会和地方的风俗,人们的习惯观念紧密相连。音节所表达的整体意义依赖于他的文化语境。只有掌握了这种文化语境,人们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否则就会产生由于误解和无知而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从见面时寒暄用语的内容和方式,到对方的非言语交际行为,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平常进行文化方面的积累,对语音信息的获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薛家宝.英语语言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86.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5.

[3]郑银芳.二语习得的输入与输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2):42.

[4]彭新竹.影响英语听力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4):56.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利用语料库认识《农业科技英语》的词汇特点 下一篇:社会情感策略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