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弊端及改进

时间:2022-04-09 06:42:03

浅谈语文教学的弊端及改进

自教改旗号一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纷纷响应,纷纷行动,探讨理论,实践摸索,改进了教学,取得了实效,但不可否认,仍存诸多问题,看看下面的课堂实录节选,或可探之一二。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 (n人开始睡觉 ……)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 n人开始睡觉 ……)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 (又 n人开始睡觉…… )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

看到这里,再结合我自身所了解到的教学实际,我个人认为如今的语文教学,至少存在两大弊端。

一、教学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

这一点,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还是教师的实际教学,都有所反映。教科书编者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层建筑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我国教科书注重的是基础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本来没有错,只是如果把语文的基本技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学的专业技能,实有偏颇,而这种偏离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的技能不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反复强化。同时,我们每个单元的教材编写原则,主要是按思想教育主题(也即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汇编,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句段分析方法成了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许多的教师,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完全以此为据,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忠实的贯彻和落实。而这些,恰恰就是扼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凶手”。跟不上学生智力、思维的教材选篇,与学生情趣、爱好相左的教学内容,无怪乎我们的语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遑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训练方式上:缺乏个性尊重,禁锢创新思维

首先,虽然“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教学观”已经被语文教学理论界和广大一线教师认可,只是勾连什么和如何勾连仍是未曾切实有效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勾连生活,勾连的多是一些与我们的日常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的宏大主题。似乎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国际视野,其实不然。我们是为勾连而勾连,因而这类大而不当、生搬硬套的勾连严重损害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语文课文阅读与语言训练之间的结合不紧密。就课文阅读而言强调学生对文章的概括、总结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其考试的规范性答题服务,而不是为语言训练而服务,不强调语言的实用性。至于语文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做得更是不够。我们的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考试选拔人才服务,不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工具性和艺术性。纵观语文考试范围所考查的知识面,它的路径是越来越窄,越来越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初是在考课本,接着是在考重点章节,到后来更简――考知识点;这样做就出现了所谓的好多高考、中考名师,他们的一切教育的信仰就是为了更高效的追求高成绩而服务,在自身名誉的背后,其实害了好多人。我们知道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而服务,而非为了考试;它的过程就应该是持续的、流线型的,而不是为考知识点把中间的部分跳过;并且所考部分有好多都与平常的生活没关系,是比较偏、比较难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更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一点帮助都没有。

同时,在我们的训练当中,开放性试题很少,大多数题目都有大体一致的准确的答案,基本是模式化训练,缺失了联想与想象。这样的模式化训练规范着学生的思维的方向,框架着学生的思维的过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学生的练习更多,学生课余的练习几乎是语文课本练习的数倍,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路径依赖,答题技巧是越来越熟,创新能力则越来越低。

而开放性试题的缺失,其实就是对个性发展的缺失。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的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的局面。

鉴于此,我们应该怎样加以改进呢?或许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其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改变完全是老师讲课的模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后,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课堂气氛应该搞活,使课堂活跃多姿多彩,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再“一言堂”,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的思考,发表不同的答案,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其二、教师在课堂中灵活地发挥适当的作用。

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倡导师生互动,“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即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把教材内容塞给学生,这样才能很好的诱导学生发问、质疑、解决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教师要态度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才能被学生接受理解,学生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才敢于发表见解,发展自由创造能力。即使学生见解不正确或不成熟,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育观念融入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争做创新型人才。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在大量信息面前,提取有用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整理,对所学的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的探索新知。不再只是为了考试得到好成绩而死记硬背,要勇于创新,培养“问题意识”、“发散性思维”、“创新个性”等品质,自主的分析问题,构建解题思路,最终形成语文综合素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总而言之,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新课程改革已经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做了适当的改革,逐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模式、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实行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要真正改变教育,无疑还有一段距离,仍需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使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堂。

上一篇:浅谈教师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下一篇:提高初中音乐课质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