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探讨

时间:2022-04-08 07:31:37

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探讨

1我校内科学(血液病学)教学特点及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目前内科学(血液病学)教学质量评价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质量[3]。

1.2引导性和激励性不足现行评价只强调其监督作用,忽略了引导和促进作用。教师普遍对质量评价关心不够,使评价流于形式;学生方面仅有枯燥分数,没有客观的分析和改进建议,促进学习的作用也很有限[4]。

1.3过分强调量化,缺乏内涵分析影响血液病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因素,有针对性进行改进。目前评价过分强调其鉴定作用,一些不易量化的评价内容被忽略,削弱了评价的科学性。

1.4自评参评不够,客观性不足只有全面评价才能从总体上涵盖基本评价指标,尽量做到客观真实。但实践中却较难把握,造成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偏倚。因此,建立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知识运用能力。我们尝试改革过去大内科单纯理论及实践操作考试的做法,将血液病学的理论部分、见实习等结合起来,建立亚专业学科的纵向综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不仅可为血液病学建立恰当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还可为总体评价提供通用的模型借鉴[6]。

2血液病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施

结合血液病学的教学特点,在其教学评价体系中,依据评价指标能否量化,将其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定性指标的可信度、区分度较弱,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较明显;定量指标则可克服定性指标的缺点,较真实地反映评价情况。但并非所有指标都可进行量化,因此,我们拟对上述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以最大限度达到客观真实。为了避免一些指标的绝对化,我们设计了权重分析,具体评价为:总分=指标1×权重1+指标2×权重2+指标3×权重3+……其中,一些指标如临床实践操作等,对于每一项具体得分点,还要进行二级权重分析。在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之后,甚至将考勤也列入并计算权重,以最大限度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学质量。

2.1评价内容设计

2.1.1仍要肯定理论考核成绩的地位特别对于教学大纲内容,这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量化指标。将其权重定为0.60,亦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卷面考试,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状况。

2.1.2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比重提升操作权重设置为0.20。结合全国医学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的考点,将临床实践操作进行细化,如知情同意、无菌观念、麻醉方法、穿刺顺利与否、注意事项的交代等进行分类计分,最后计入权重,督促学生全面掌握操作技能。考试结束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使其明白自己的得失,最终达到加深印象、巩固掌握之目的[6]。

2.1.3临床新知识、新进展的掌握情况考核时,穿插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最新药物研发、治疗进展方面的问题,考核其对新知识的把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权重一般定为0.05,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减,尽量做到既鼓励学习新知识,又不至于偏离大纲太多,反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4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如“课堂及见实习期间的学习专注度,对提问的积极响应程度,创新思维的拓展程度”等,对于这些不易量化的指标,将其权重适当减低,同样定为0.05,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偏倚。这样可判断学生教学期间的配合程度及学习认真程度,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2.1.5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包括“讲授是否流利、难重点讲授是否透彻、自身示范作用、学生对授课方式反应,授课满意程度等”,其评价权重同样定为0.05。通过学生的反馈,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要做好引导。

2.1.6必要时加入教师的自评、互评主要从同行的角度进行,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其作出合理的综合专业评价,起到督促及监控的目的。

2.1.7评价的质量控制我们设计从客观到主观指标,其权重逐渐减低,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做到准确合理。只有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减少偏倚。因此,对于一些指标尽量细化,尽可能做到取平均数进行质量控制及评价。对于一些相对主观的指标,还要对评判者进行适当培训,力求标准一致、客观可靠。

2.2教学评价方案设计实施

2.2.1尽管单纯的考试成绩存在各种弊端,但其仍在我们的教学评价和监控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少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还是如此[6]。对于理论知识仍必须重视,其所占权重仍是最高的,不可随意变更。

2.2.2在权重的分配及分值上,按照以下顺序递减,即:“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操作考试成绩,新知识、新进展掌握情况,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员自评互评”等,做到权重合理,保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客观可行。

2.2.3重视教学双方的评价/自评工作。学生评价是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是否达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学生是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和效果有着最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多数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2.2.4定期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增强评价客观性及有效性。定期评价是指按照计划、规定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进行评价,其评价质量水平较平时高。随机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反映教学常态活动的水平。同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和激励机制,构建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信息反馈网络,激励教师自觉而努力地提高教学质量[7]。

2.2.5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全面发挥评价功能。对评价结果的利用不足是我们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我们应把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者,让其及时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进行制度配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评价体系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让教师充分了解建立血液病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做到规范有据。克服认为学生可能依据自身感情因素,对教师随意评价,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心理,全力配合评价的进行[8]。

3.2提高学生参评率

学生参评率提高才能对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参评比例在60%以上评价结果才可靠。评价期间,教师应随时监控,督促学生及时参与。对有些学生的敷衍现象,可适当扣除少量综合分数,促其认真参与。

3.3及时调整指标权重

由于本评价体系项目多,所占权重差异大,对评价的客观性及真实性有所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依据各指标重要性及其变化,及时调整权重,做到客观合理。综上所述,我们在内科学(血液病学)章节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念,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建立了一套相对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包括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如理论学习成绩、操作考试成绩、教学双方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指标进行权重量化分析,注重其整体性和客观性。希望藉此建立客观、真实的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内科学(血液病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并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借鉴和依据,为探索新的教学质量评估及监控体系作出有益的尝试。

作者:王文清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内科

上一篇: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初探 下一篇: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