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修道院的神秘白酒

时间:2022-04-08 11:54:59

神秘修道院的神秘白酒

作者简介

陈新民 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目前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及台湾大学合聘教授,任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国社科院法律所客座教授,数十部法学著作问世。在留德期间,遍访欧洲各地,进入到品尝葡萄美酒的世界,并以撰写美酒美食文章为乐事。《稀世珍酿》、《酒缘汇述》两部葡萄酒著作已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其中《稀世珍酿》一书荣获第12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拜《达芬奇密码》故事与电影之赐,离我们现在生活已经远如天际的中古时代天主教教会历史,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幢幢石造砖雕、壁饰古朴华丽的教堂,夹杂着昏暗静穆的教堂内部气息,仿佛向读者透露出这些教堂内暗藏着的许多玄秘符号,许多被隐藏的某些重大的历史事故,等待被人发掘出来。

《达芬奇密码》重新燃起了人们对天主教神秘教堂的兴趣,葡萄酒也是一样。在天主教的历史中,不论是耶稣在传教时,将清水化为美酒,显出神迹;或是在“最后的晚餐”中与门徒共饮葡萄酒;以至于天主教的弥撒必定准备葡萄酒作为“耶稣之血”来由主祭者代表饮用……。天主教和葡萄酒的关系浓不可分,也无怪乎中古时代的教堂几乎都拥有葡萄园,教士也负责酿酒并传承酿酒的知识。

拿破仑的革命,重重地摧残了欧洲教会的势力。原教会把持的土地,几乎都充公、拍卖给一般农民、商贾。所以,直到今日的德国,也只有极少数的葡萄园还会挂上修道院或教会的名称。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便是在莱茵河区,属于莱茵高(Rheingau)地方的艾伯巴赫修道院(Kloster Eberbach)以及其所属的史坦贝克园(Steinberg)白葡萄酒。

历史可明确地推回到1136年2月13日,13位来自法国勃艮第克雷福(Clairvaux)地区的天主教修士来到德国莱茵高边上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这批属于法国西托教派修士,在当时几乎拥有了所有勃艮第的良田,而这13位修士正是来自勃艮第传奇名园“伏旧园”(Clos Vougeot)的同一教派。来到德国后,在一位名叫圣伯哈的修士领导下,13位修士在莱茵高胼手胝足地盖起了艾伯巴赫修道院,拓荒垦地、养牛种菜以谋求自耕自足,并且酿起葡萄酒。

艾伯巴赫修道院开始蓬勃发展,加上修士们勤勉认真、全心奉献,艾伯巴赫成为整个莱茵河地区最富有的修道院。全盛时期,艾伯巴赫修道院拥有205处房产、田产、船舶、货运栈及商店,与今日的大财团无异。艾伯巴赫修道院拥有的葡萄园总面积只占所有田产的2.8%,其所出产酒的3/4都供给修士们饮用。

1211年,某位热心的教徒,把一座1178年在一个布满岩石的山坡所开辟的紧邻艾伯巴赫修道院的葡萄园捐给了教会,由于是石山,故取名为石山园(德语 Steinberg,发音为史坦贝克)。园里栽种清一色的雷司令葡萄,但是这些葡萄来自何方,连修道院都没有任何的文献记载。

由于艾伯巴赫修道院的修士来自伏旧园,所以艾伯巴赫修道院也和伏旧园一样,用石头围墙,把整个园区围绕起来。这也是目前德国唯一一个用围墙围起的葡萄园。当然何时开始围起,也没有任何文献的记载。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现今的围墙大概是在1766年修建,来防止宵小。整个围墙长达3公里,高度由3~5米不等,是伏旧园围墙高度的3~5倍以上。

史坦贝克园是艾伯巴赫修道院所有葡萄园中最好的一个园区,共有31公顷。它位于面南的山坡上,排水、阳光都极为良好。所以,史坦贝克园的名气也不比同在莱茵高的约翰山堡(Schloss Johannisberg)来得差。这里也引发出一个有名的历史公案。

话说,德国白酒中最有名的是所谓的“迟摘酒”(Spätlese),这种由熟透且长了贵腐菌的葡萄所酿成的芬芳美酒,一般都认为是由约翰山堡的大主教富达(Fuldaer)在1775年因为信差的迟到,而凑巧地酿出来,没想到“一酿成名”!但是,艾伯巴赫修道院的文献数据显示,早在1753年修道院膳食房的记事本,已经明白地记下来:由史坦贝克园区所摘取已经长了霉菌的葡萄,可以酿出极为可口的酒。

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载了艾伯巴赫修道院比约翰山堡早了22年酿出迟摘好酒。这份资料应当是可信的,因为在1730年时,艾伯巴赫修道院在当年共酿成了1089大桶,总计130万公升葡萄酒。可以理解在这种庞大的产量之下,可以创出新的酒款。

艾伯巴赫修道院在历经拿破仑的统治、教会及修道院财产开放民间收购后,产权未被私人所承购,而落入了当地的拿骚(Nassau)侯爵的产业。一直到1866年,才变为黑森邦及普鲁士邦国的“御园”,除了提供王室饮用外,也卖给一般民众。庞大的修道院建筑除了保留了教堂、酿酒及储酒室等古迹外,其他建筑都被用来作为军事机关、拘留所、妇女收容所之用,直到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后,也作为收容难民的临时住所。不过,历史的葡萄园区,仍然继续生产葡萄并酿成美酒。

这些当年属于邦国的“御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邦国君主政体解体,“御园”成为各邦政府的邦有产业。而标签上都会印上一只帝国之鹰。乍看之下,这只帝国之鹰像极了纳粹时代所流行的纳粹之鹰,而且在黄金的颜色上也无二致,简直就是纳粹之鹰的翻版。无怪乎一直到80年代的末期,德国最有名的报纸,也是偏左立场的《法兰克福大众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一直拒绝刊登各邦邦营葡萄酒园生产之葡萄酒的广告。主要的理由,便是因为这个老鹰的关系。

当然,这些邦的议会都有争议过是否要将这个敏感的老鹰标志给去除。结果各邦议会的决议都以政治不宜侵犯传统文化的理由,否决了此种提议。唯一例外的,便是巴伐利亚邦。这个纳粹发源地的巴伐利亚邦也在乌尔藤堡(Würzburg)拥有一个弗兰肯酒园,酒标上便是以两只狮子的邦徽取代了帝国之鹰。

一般而言,由于这些邦园酿产葡萄酒,维持传统的意义远大于卖葡萄酒的收益,所以不以营利为主要之目的。无怪乎这些挂有帝国之鹰的葡萄酒多半是质量的保证,读者若有看到这种标签,下手购买大概都不会失望。

艾伯巴赫修道院目前拥有131公顷园地,年产量达120万瓶,共有5个小园区,其中史坦贝克园是最有名气的一个。

作为一个传统的酒园,史坦贝克园也生产了许多种酒类,从最简单的佐餐酒一直到最昂贵的枯萄精选(TBA)以及冰酒。但是这两款最顶级的葡萄酒却仅占全年所有产量不到0.05%,换句话说,每1万瓶史坦贝克酒中只有一瓶是这种最顶级的酒类。而列入优质酒的迟摘及精选级(Auslese)也各占年产量的0.2%。所以史坦贝克酒是以平价酒闻名。一瓶优质酒(QbA)市价约20美元;私房酒(Kab)也不过20~30美元,都是果香四溢、酒体轻柔飘逸、入口又有类似香槟气泡的感觉。绝对是一款适合夏天饮用、也适合佐配海鲜、色拉等属于轻口味的佐餐酒。

艾伯巴赫修道院在1998年已被划入为公法财团,平日开放供游客参观,这个由12世纪建造完成的罗马式、早期哥特式的修道院中随处可见穿着各种教派袍服的修士修女们,在修道院的角落或沉思、或祈祷。游客在每个角落都可听到圣歌的低声颂赞,也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压低嗓门儿。我在4年前的夏天曾经造访这座神秘的修道院。突然之间,感觉似乎十分眼熟,想想之下原来这是一部著名的电影《玫瑰的名字》所拍摄的地点。这部由意大利教授 Umberto Eco 所撰写的原著小说,透过了007老牌演员史恩・康纳莱(Sean Connery)所主演的博学多闻的修士威廉,把一座中古时代修道院内的连环谋杀案,抽丝剥茧地曝光出来。取景便是在这座修道院内所完成。

当我勾起了对剧中的回忆后,每一步,我走在回廊上的回音,都仿佛带有神秘的回响,好一个令人难忘的酒庄之旅!

上一篇:烦了就去托卡伊 下一篇:葡萄酒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