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风骨――访苏扇名家曹小弟

时间:2022-07-29 08:57:01

曹小弟,江苏苏州人,当代制扇大师,“苏扇”制作工艺之代表人物,擅长折扇扇骨设计与造型。其扇骨设计将传统精髓与现念有机结合,古朴大方,被海内外藏家相继珍藏。

职业生涯的起源往往可分三类:或因为机缘,无意中走上这样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或因为现实,自己学的是哪一门,就干哪一行;或因为爱好,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追求一生。

袖中有乾坤

“扇”可谓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几千年的历史中,扇子由最初的遮阳扇风之物逐渐发展成为品位与志趣的象征。东洋、西洋、南洋诸国虽也有此物,若论其制造工艺及具体分类却无法与中国扇文化等量齐观,以至于中国为此也得了个诨名唤作“制扇王国”。单是制扇的材质就已五花八门:有平凡者如竹、木、纸等;有珍贵者如玳瑁、翡翠、象牙、绢帛等;更有各具奇趣者如翎毛、棕榈叶、麦秆、蒲草等。至于扇子的名目,则有团扇、玉版扇、宫扇、纨扇、合欢扇,如此诸般,不一而足。文人爱扇,因为扇面可题诗作画,彰显个人品位。武侠小说中的武者对扇子也情有独钟,白衣仗剑、折扇轻摇,于英武之外又添了一层儒雅,而铁骨扇又可兼作点穴橛或判官笔。历史如流,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关于扇子的佳话:诸葛亮羽扇轻挥,赤壁鏖战百万兵;济公和尚漫摇破葵扇,留下佳话谈资无数;孔尚任笔下的一柄桃花扇则集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于一身。

诸多种类的扇子之中,折扇最具代表性。折扇的生产制造在南宋时期已颇具规模,于明代开始盛行,并于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这一时期折扇的制作无不极尽精良,材质方面大量使用贵重材料,扇骨设计方面创意层出不穷,至于扇面内容则从山水花鸟到诗词歌赋无所不包。一把好的折扇不仅是彰显个性的渠道,也是收藏品,甚至可以将之归为奢侈品。单就扇骨而言就有“一寸湘妃四两金”之说。

时至今日,随着旅游业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扇子的制作由传统的精工细作逐渐过渡为大规模生产,材质与工艺要求降低、价格下降,使之多少又恢复了最初的日常用品身份。虽然制扇之道日渐式微,仍有一些大师们坚持着精工艺、低产量、追求艺术的道路。

这次接受采访的曹小弟先生便是“苏扇”一派的代表人物,尤以折扇扇骨的设计与造型著称。从零星的资料里得知他是制作苏扇的第三代高手之一,也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几位名家之一。原以为他已年迈古稀,没想到实际上他还没到50岁。面对录音笔和相机,他带着些许乡音侃侃而谈,说起了自己的制扇生涯,词锋谦和稳健。

扇骨结“扇”缘

一段职业生涯的起源往往可分三类:或因为机缘,无意中走上这样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或因为现实,自己学的是哪一门,就干哪一行;或因为爱好,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追求一生。其中由爱好而到职业者尤其艰难,因为难免抱着“玩”的心理看待工作,在这样的情绪下,工作中出现的压力也就显得分外大。

对曹先生来说,走上制扇一道可以说先因机缘,后为爱好。让他初次接触折扇的是缘分,“算是前世有缘吧”,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如此。至于具体从什么时候、哪件事情开始迷上折扇,他已记不清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他买的第一把扇子,或者严谨地说应该是扇骨。那是在他读中学的时候,因为喜欢折扇,自己攒了几毛钱买了一把扇骨。那个年代的人民币比现在的要精贵得多,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几毛钱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款子。与其他爱好类似,肯花大钱购买一件收藏品,便是迈出了作为“发烧友”的第一步。这把扇骨来之不易,又深得他的喜爱,所以一直没有拿出来用过,只是收藏把玩。如今问起那把扇骨的去向,“早就扔了。”他笑道。当时初识折扇,对此道了解甚少,从事制扇行业几年之后他终于觉得这第一件收藏品其实没什么出众之处,这才扔掉。

有了一种爱好,想把它演变为职业,需要的则是毅力和勇气。为人父母者多谨慎,似乎很少赞成子女以爱好为业,正如当今以游戏开发为业的年轻人往往被父母斥责曰“不务正业”。到了选择工作的时候,曹先生没跟家里打招呼,偷偷选了苏州扇厂作为工作单位。纸包不住火,这一抉择不久便被他父亲发现,并为此大发了一通脾气。曹先生的父亲知道扇厂工作又脏又累,认为儿子将来一定后悔。任凭父亲的责骂和劝说,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反而回答说“我的命运由自己决定,绝对不会后悔。”正是这份果断使他最终进入了制扇行业,并为当代的制扇行业催生了一位大师。

技自苦学来

万事开头难,总要经过一段“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日子。曹先生正式进入苏州扇厂工作是在1980年左右,入厂后的第一份职务当然是学徒,而且专攻的是最脏最累的手工造型。他的师傅是制作苏扇的第二代高手杨长云先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他学到了不少东西,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说到师傅,曹先生感慨良深:“那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我师傅对我的要求也同样严格。现在想想,整个职业生涯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当时的师傅。那时候我总是对自己的作品感觉良好,而他每次都向我提出改进意见,我就根据师傅的意见进行修改。我的手艺每一次进步都与师傅的这些指导是分不开的。”师傅严谨认真,徒弟勤奋好学,3年学徒时间里,曹先生从师傅处学到了很多原本不传授给学徒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提高更增加了他对折扇的感情。“如果当学徒的时候不努力,做不好折扇,那么如今我恐怕也不会热爱这个行业。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自己做得好,才能去热爱。”

学徒3年过去了,曹先生的工作基本集中在制作竹质的水磨骨上,对于其他材质接触甚少,他又好学,偶尔尝试用其他材质制作扇骨,却总是不能得心应手,作品往往有所缺陷。为了有所提高,坚守旧岗位是行不通了,于是他通过朋友把工作调动到苏州檀香扇厂,以期进一步锻炼自己。“刚到檀香扇厂,就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在苏州扇厂的时候翻来覆去就是那几道工序,即使练到登峰造极也未必能有什么建树。”檀香扇属木扇,使用的材质与竹扇不同,加工的方法与技艺也有所区别。然而毕竟同属折扇,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可以触类旁通。与苏州扇厂学到的知识加以结合,可以两相助益,竹扇木扇的加工技巧皆大有提升。

技巧越钻越精,他在制扇这条路上也越扎越深,正式走上了藏扇之路。与一般收藏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不买、不淘,专收自己的作品。除了日常工作,他开始为自己做扇子,除了增加个人收藏外还可钻研技巧、自娱自乐。这些作品大多是尝试性的,其中不少并不能使他满意。至于不满意的作品如何处理,“送给亲戚朋友,”他说。十年里他没出售过一件个人作品,仅靠固定工资糊口。出乎他预料的是,10年赠扇虽然没取一分报酬,却为他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也给日后销售作品打下了基础。那些在他看来“不满意”的作品虽入不了匠人的眼,在普通爱好者眼中却精巧可爱,得其赠扇者往往爱不释手,渐渐地就有人上门讨扇。“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直问我讨扇子,我暂时又没有可送的作品,就反复回绝。”他回忆往事说,“如此一直坚持到2004年,终于被朋友磨软了耳根,只得特地为他们做了几件作品。这个先河一开,上门讨扇的就更多了,也有出资求购的,如此就面向市场了。”

新为扇之本

直到今天,作品越积越多,技巧越研越精,曹先生作品中的新花样也层出不穷。他说自己总是喜欢创新,每想到一种可用以制扇的材料往往忍不住弄来,再挖空心思设计一个独特的造型。至于这类作品的去向,和老习惯一样,大多还是留给自己收藏。“即使是别人订做的扇子,如果样式让我自己满意,我也要额外做一份留给自己。”他打趣说:“而且给自己做扇子格外用心。平时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如果是给自己做的,连晚上也要加班。”

受现实情况所制,在大多数工作里效率比创意更为重要,只能套用传统款式。然而一有机会,曹先生总要做些新创造,或者尝试在传统设计中加入新元素,使之焕发出新的魅力。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创造之一是“三合板”式小档,将折扇的每条小档分为三层,用乌木和檀木交叠粘合。小档本身已是极薄,再做如此加工,固然精巧绝伦,难度却也又上一层楼。

如今在折扇爱好者之间还流传着一些“曹氏语录”,其内容多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其实对手艺人来说,创新很重要。你看哪一个朝代不在创新?明代有多少样式?清代又有多少样式?民国呢?创新不是没有基础的乱创,你起码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扇品风格有所了解,在古人没想到或没做的地方努力,才能超越前人。”

“现在创的新样,人家议论很多,大多不给予认可。但如果看看历史上,清代也有和明代不一样的样式,在当时也是创新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就把它当作‘传统’了?民国时期的也一样。”

“现在创新,总有人说是瞎搞,说能把古人仿到七八成就很满足。要我说,只模仿古人就是没出息。你总守着那一摊,只能越守越小。”

逍遥看人生

问到这许多年来他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曹先生思考了一阵,终究挑不出一个“最”来。“实在很难挑出一个。”他说:“我的作品里,凡是做满一套十二个款式的,我都很满意。因为一般用来销售的作品每套只做四五款,这是用来养家糊口的,花太多工夫影响经济效益。每套做足十二款的基本都以自己收藏为目的,花费大量精力,当然满意。”至于2004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的“九龙扇”,他谦虚地说自己只负责其中的造型部分,算不得他的作品。“造型确实重要,因为如果造型设计不好,时间久了可能会有扇骨散架或者变形的现象。但是在那个项目里,雕刻比造型更为重要。”

说到苏扇的未来,曹先生不禁长叹。如今苏扇的名家除他之外,尚有几位与他年龄相仿的代表人物,而未来不容乐观。即使在原产地苏州,如今的年轻人也大多对制扇没有兴趣。另外市场化也对传统工艺造成了挑战。很多人瞄准了苏扇是因为想靠这一产业盈利,盈利势必以很大的产量作为基础,过高的产量难免降低产品的做工。即便想要静下心来把苏扇当作艺术品来做,不懂折扇的人也未必能看出作品的价值,反而无法与大批量的生产商竞争。在这一情况下,若大家都求“做多”不求“做好”,苏扇的前景实在堪忧。

至于是否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衣钵、将苏扇工艺继续发扬光大,曹先生的想法是否定的;“做扇子这么累,我从来没后悔。但是我一直教育儿子说将来千万不要以制扇为生。我能坚持制扇这么多年,是因为自己喜欢。他对扇子的喜爱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是不可能坚持很久的。另外制扇也要天分,我知道他的天分不是很高,鼓励他从事这一行业等于害了他。有些问题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喜欢扇子,当作一门爱好就行了。如果没有能靠它养家糊口的把握,还是谨慎为妙。”

而他本人对于未来的打算则轻松风趣得多。“我的目标可不算什么‘艺术追求’,”他笑道:“姑且叫做‘个人追求’吧,其实就是多做些好作品,给我自己收藏,当然也能留给后代。这个不是和经济挂钩的,只为了自娱自乐,以及留给后人。”

材质是根本,材质不好的话再花心思也做不好。然后是手工,没有好的手艺就浪费了好材质。

上一篇:进入香槟的绮丽世界 下一篇:内外兼修,酿酒与销售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