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言语心智技能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8 11:35:09

基于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言语心智技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深入细致分析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原型内化阶段

1、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按照此言语心智技能的训练模式去分析,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情感的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形成一定的能力。

2、请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等的修辞手法,将家乡冬天的美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四百字。

上一篇:产学研合作下的“三重一高”型地方高校人才培... 下一篇:生活中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