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力”提升教科研品质

时间:2022-04-08 02:00:03

以“四力”提升教科研品质

近年来,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几乎校校都有各级立项课题。但不少学校教科研品质还亟待提升。主要表现为:课题申报时激情涌动,立项成功时心潮澎湃,开题论证时热热闹闹,但研究过程却冷冷清清,有的课题甚至不了了之,中途夭折。提升教科研品质,需要强化“四力”。

一、原动力

教科研的原动力对于广大基层学校及教师而言,就是用教科研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欲望越强,动力就越大。但当前教科研原动力却被异化了,异化为晋升高一级称职、评优评先、获取某种荣誉的动力。所以当一些教师称职晋级了,职务升迁了,评为先进了,获得荣誉了,教科研也就不再有动力了。以这样的原动力从事教科研,不会取得丰硕成果。课题到了这样的人手里,寿命与周期也不长。开篇所列的“虎头蛇尾”现象就是证明。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上述顺序来个调换,将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事实上,实际问题解决了,对教育教学也就做出了贡献,相应的“美事”也就顺理成章地涌来。正确的原动力是提升教科研品质的第一前提和要素。

二、持久力

课题研究需要持久力,一是因为课题研究一般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需要经过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研究、结题鉴定等程序。二是教育教学本身纷繁复杂,往往是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因此,课题研究需要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当前,影响持久力的负面因素主要有:第一,开题论证不充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准确定位,研究内容要么过大,要么过窄,课题研究走向不明,弄不清什么是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果与间接成果。第二,过程管理不到位。阶段回报制度、考核奖励制度、专题培训措施不能有效落实,松散式的管理导致课题研究时松时紧,且松多紧少。研究成果往往是七拼八凑。第三,课题研究像小猴子掰玉米一样,研究一个丢一个,结题的课题虽多,但影响不大、成效不高,且没有推广价值。

三、整合力

现在,学校缺少的不是课题研究数量,而是质量。学校课题过多,分散了有限的人力资源,造成课题研究进展缓慢。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强课题整合。一是自下而上整合。学校要对已有课题进行分析,寻找课题之间的共性或联系点,提炼出具有统领性的课题,作为学校各项课题甚至一切工作的制高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如,洋思中学在各科教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泰州大浦中心小学从学校课题研究中寻找到新的视角,形成了“智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努力践行总书记给母校信中所提的“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这一伟大思想。二是自上而下整合。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前瞻性地提出办学理念,以此作为总课题,将学校一切工作作为子课题来开展系列研究。如,北京光明小学的“我能行”课题,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

四、延展力

大凡在全国有影响的课题总是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研究,后一轮研究是在前一轮基础上的深化与丰富,这就是课题研究的延展力。

一是向深度延展。即课题研究一步步地走向问题的本质,不断地将操作层面与理论层面和谐共构。如,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的研究。二是向广度延展。即研究的外延逐步扩大。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现在已扩散到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人民教育》曾用专辑予以宣传、推广。各地所形成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等教学改革,其中都有“尝试教学法”的理念。三是向高度延展。课题在向深度与广度延展的同时,立项级别也在逐步提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思想越来越高,解决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越来越精当,越来越有效,推广的价值随之越来越大。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教育局教科室)

上一篇:教学常规: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下一篇: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