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主题阅读文化课程的建构

时间:2022-04-07 06:40:45

“中国符号”主题阅读文化课程的建构

摘要:在“文化语文”意象构建的精神引领之下,巧妙整合多方资源,与时俱进,构建“中国符号”文化课程。首先师生携手,共同开发“中国符号”主题,接着结合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老师还要编写学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抓手,并加强储备,做学生文化阅读的表率。

关键词:中国符号;主题阅读;课程建构

参加南通市“文化语文”工作室已经快2年了,作为工作室仅有的两名初中语文教师中的一员,我惊觉着自己的成长。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当属工作室领衔人祝禧校长《意象构建——读出文学的真美》这本书。在《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一文中,她明确指出:当确立了某一文化意象为主题后,这一意象便会被视作联结学生生活、精神世界与历史文本、典故、风土人情、民俗地理的“纽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儿童一起走进意象的世界,再以文化阅读和文化活动为拓展,在与意象相联的诗文、音画活动中,统合文化资源中的“相似块”,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无疑为儿童的文学阅读推开了一扇窗,让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复活,在儿童心里埋下最有意义的文化种子。而到了初中,随着时间的积淀,这颗文学的种子就该生根、发芽,并开始茁壮成长了。

但阅读是要时间的,初中和小学毕竟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社会和家长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考,所以在教材的运用、时间的安排和课程的开发等方面都必须动更多的心思。既要保持小学和初中文化阅读的延续性,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段的特点,巧妙整合多方资源,这样才能把意象主题文化阅读进行到底。鉴于以上因素,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我尝试在七、八年级的阅读课上开展“中国符号”主题阅读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与时俱进,构建“中国符号”文化课程

祝校长告诫我们意象主题阅读文化课程必须要有一定的体系,不能是零散的、随机的、模糊的,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不同年段儿童的特征,把意象安排到每个年段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而放眼世界,“中医药、中国服饰、中国美食、功夫熊猫、龙、孔子”等名词会让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迅速联想起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中国风。自古“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在这个世界看东方的时代,开发“中国符号”文化阅读主题显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另外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所以要构建7、8年级的主题阅读课程必须考虑中学生已有的语言心理机制,利用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师生共同开发阅读主题,以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学习内容、完善的实施过程和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师生携手,共同开发“中国符号”主题

和小学不同,初中的主题阅读活动中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更多,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因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中国符号”文化主题开发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是友好的合作关系。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寻找“中国符号”主题过程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4大组,分别是时事组、教材组、新教育组、生活组。而每一大组又根据不同标准,分为相应小组,专人专职。例如,教材组本来有8个人,他们专门负责研究世面上现有的中学教材(很多都是从网上找来的电子版),因为时间关系,他们自己后来又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一个版本的主题(有苏教版、人教版、上海版、鲁教版、广东版等),整理好后再合并同类项。因为目前的初中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来编写的,所以整合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苏教7上有“民俗风情”主题,人教7下有“文化文艺”主题,结合生活组提取的“运动”主题,时事组抓取的“功夫熊猫”主题,最后提取出“中国功夫”这一中国符号阅读主题。此外还开发出“亭台楼阁”主题,“中国酒文化”主题,“中国传统年文化”主题,“中华玉文化”主题,“中国龙文化”主题,“中国红”主题,“中国功夫”主题,“清代服饰文化”主题,“中华百家姓”主题,“印章·篆刻”主题等。

当然开发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积淀的过程。

三、结合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开发和确定其教学目标过程中都必须二者兼顾。比如我们准备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展一个“亭台楼阁”主题。因为教材组找到了相关的现代文《凡尔赛宫》、《苏州园林》,古文《黄鹤楼》、《于园》,古诗《黄鹤楼》、《登岳阳楼》;新教育组找到了《新阅读 新写作》中的建筑单元;生活组则提供了“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材料。几相结合,开发出“亭台楼阁”的“中国符号”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确定好主题后,就该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了。和小学阅读教学不同的是,初中主题阅读的目标相对来说“知识性”比较强,学科教学计划的影子比较明显,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带着镣铐跳舞”。综观手边的苏教版七下语文教材,发现可以把本主题和教材中的两个知识板块进行整合:一是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一是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网络平台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网络阅读、写作和交流的技巧。2.借助文字、3D、音乐、图画、线条等方式,捕捉“亭台楼阁”中蕴涵的诸多“中国元素”,感受“亭台楼阁”的造型美,并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学内涵以及文化意义。如此一来,参加本次主题活动的同学们既能学到网上读写的知识,锻炼了口才,更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考,浸润了心田,从而让心中的文化幼苗一点点茁壮成长起来了。

四、编写学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抓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编写切实可行的指导学习阅读的“学案”能力。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因为“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所以一份切实可行的学案对于“中国符号”主题文化阅读的价值尤为重大。它主要包括:学习要点(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几部分。其中“学习思路”“学法指导”部分要提供老师自己通过广泛阅读所精心挑选出的与该主题相关的“诗文、小说、故事、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材料或网站供学生阅读,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特点让他们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途径进行质疑、探究。这样才能读出真我、才能让孩子们借“中国符号”的东风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得更快、更远。

五、加强储备,做学生文化阅读的表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接载了太为久远的文化传统,承担着太多的历史使命,而教育的大环境又不尽如人意,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也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的误解,认为语文就是学学字词句篇,这使语文教师背负沉重的压力。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养这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指导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题,老师必须要有高深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而读书,多好书,读好书则是唯一的途径。

例如“玉文化”主题。因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结,根深蒂固。所以在开展“中华玉文化”主题文化阅读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进行广泛的阅读与学习。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读到汉语中的玉,再联想到简化字中国的“国”,它的框里是一个“玉”字,国中有玉,可见先民们很早就把它当作美的象征,玉是中国之魂,民族之魂。从“象征吉祥的古代玉如意”的美图,赏到“清代万寿纹盅的图片”,再到“2008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不难看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载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所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玉才会被当作中华文明的象征,出现在了奥运奖牌上,向全世界展示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慢慢还会发现,玉与人的品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想来这该是玉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吧。可这一切都有待于你通过阅读去发现,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教师又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近这些“中国符号”,并领略其中的美呢?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才能教出具有“极高语文素养”的好学生,才能和学生一起在“文化”的道路上驰骋。

上一篇:为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灰霾元凶 重点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