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多层次老年养护新模式

时间:2022-04-07 01:31:46

【前言】构建城市多层次老年养护新模式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应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人。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化解老龄化难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构建城市多层次老年养护新模式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发展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特征。尤其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开始步入老年,“421”家庭日趋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压力持续加重。城市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长与养老服务需求相比差距甚远。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福利机构的床位约170万张,每百位老人床位数仅0.8%。这远低于国际5%的机构养老百人床位数最低标准。即使在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机构养老床位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010年沪籍老年人口为331万,占总人口23.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59.83万,失能老人32万,失智老人20万,空巢老人92.21万。现全市机构养老床位仅有9.78万张,占老年人口3%。目前城市中大多数养老机构位置比较偏远,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社会办养老院价格偏高;护理资源严重短缺,更无暇顾及居家护理。有些城市探索建立了对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补贴制度,但准入门槛较高,绝大多数高龄、失能等各类自理困难的老人只能自费购买养老服务,但家政市场还不规范,保姆工资飙涨,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缺少护理保险。据统计,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高龄老人多数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由于他们退休早,养老金低,患病频率高,照料支付能力差,基本无法实现体面养老要求。

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养老难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拥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敬老之路,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养老服务应与时俱进,由低层次、单一型养老向养老和护理(即生活照料、健康维护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复合型转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为此,应构建我国城市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的养老照护模式,建议:

1、居家养护:城市老人家庭养老,社区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符合我国传统习俗,并深受大部分老人的欢迎。据上海市统计,90%的老人首选居家养老,50%的老人希望社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针对老人自理有困难,但不愿意或无条件进机构养护的老人。应由城市统一部署,各街道将居家养老中心和社区卫生中心联手搭建平台,共同组建社区养老护理员队伍。通过政策和财力支持,充分用好外来养老服务资源,培训和管理由政府“买单”,上门护理服务由个人出钱,有条件的城市可对特定老年人群体另行发放护理补贴。这需要对家政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家政服务行业市场规范和队伍稳定,为居家养老提供有效保证;再辅以组织社区助老志愿者、老年生活护理互助等内容。“居家养护”也为正在实施的健康档案、家庭病床和试点的家庭医生制度创造条件,形成居家“养老照护一体”的新模式

2、社区养护:社区老人日间照料机构。为高龄老人、生活半自理老人提供综合性照料服务,适合不愿离开原来熟悉环境的老年人,既减轻子女赡养压力,又满足老人日间生活及精神需求。托老服务深受社会欢迎,但需政府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并在社区平台上充分挖掘各方潜力,集聚闲置场所、陈旧业态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资产置换、调拨、调剂、资金补贴等途径,进行合理调配和整合利用,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多渠道兴办。兴建日托所远比办养老院投入少、利用率高、覆盖面大,又与传统文化相吻合。希望各地政府能将此列为年度政府实事,争取若干年内实现相邻社区都有一个日托养老中心,尤其是市中心区域,并且能逐步普及到每个居民小区,让更多能基本自理的老人入托,将有限养老床位留给重度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机构照料的老人。

3、机构养护:依托养老院、护理院和敬老院等机构。目前许多老人由于经济原因,特别是企业退休老人因退休金低住不起养老院。应确保将一定数量公办养老院和公办民营养老院办成保障型养老机构,使之首先满足辖区内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和失能、失智等老人入住的需求。建立综合评估机制,包括老人自身状况和家庭赡养能力,坚持公平、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床位的利用率和周转率。社会力量养老院应建立分类分级标准,控制盈利空间,完善后续补贴办法,确保公益性和持续性。公办保障基本,民办适应市场,可满足各类老人多层次需求。针对养老院、护理院严重的“压床”现象,应引导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根据身体情况,分别人住不同类型的养护机构,如养老院、护理院和宁养院(临终关怀服务)等,实行机构养护一体化的持续照料制度。政策上应鼓励有闲置床位的二级和民营医院转制和兴办老年护理机构,盘活和缓解护理资源紧缺状况。

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应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人。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化解老龄化难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居家养护”和“社区养护”力量还相当薄弱,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机构养护”则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结构布局和提高服务质量。建议在规划审批大型居住区以及新建商品住宅的公建配套中,应将养老设施列入其中。

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可以通过提供养老用地、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加入,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跨界合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产业,不仅可缓解养老供需矛盾,而且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打破条块分割的养老体制。目前,养老和护理分属政府不同行政部门管理,服务形式和享受待遇等政策相应独立,没有形成衔接的制度体系,导致其公平和效率受到限制。政府应打破区域和部门分割,多部门协同参与、合作,特别是推进卫生和医保的加入和支撑,整合各家优势,制定统一管理办法和督导机制。

“医养结合”可以先从基层试点,探索居家养老中心和社区卫生中心、养老院和护理院联合机制等,在财政养老投入上统筹,确保公共服务投入和效益最大化。可试行高龄老人护理补贴,通过多渠道列支将试点的老年护理保障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并轨”,探索和完善评估办法,适当调整准入条件;加快养老机构“医保”联网结算,使大部分养老机构的老人能享受医疗康复、紧急照护等最基本的“医护”服务;还可利用风险投资,积极投资和扶植养老产业,同时加强监管,为高龄、失能老人“雪中送炭”。总之,“养护一体”新模式是整合民政福利、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服务的资源,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举措,将会使目前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体制更为顺畅,运行机制更为高效,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地方特点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能为健康老龄化提供有效保证,让老年人都获得有尊严的“依靠”,快乐颐养天年。

上一篇:民国名教授的讲课 下一篇:加快“因病托老”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