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因病托老”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2-09-24 02:54:10

加快“因病托老”服务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老龄社会的“六有”,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居,是做好老龄工作的主要任务。而这“六有”当中最为核心、最为要紧的是“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其中“老有所医”是当前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从社会发展宏观角度看,“老有所医”似乎不致成为社会倍加关注的问题,因为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全民医保体系,各种医疗卫生资源在日趋扩充。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介于“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两者之间的“因病托老”模式却被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不仅生活不能自理,同时患有诸多慢性病,这些老年病人一不方便去以医疗为主的大中型医院,二不宜去无医疗资质的养老院,三没有条件待在家里。因此,寻找适宜的养老机构成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我国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缺口较大,而集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因病托老”机构或老年护理院更是凤毛麟角。大型的公立老年护理院不足以满足需求,老年人只能在医院、养老院、家庭之间徘徊。这既难以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也是对老年人子女的煎熬和折腾,更是社会服务资源供给的缺失。

加强社会管理,充分认识发展“因病托老”机构的重要性,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进”的原则,加快我国老龄人口“因病托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发展“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的政策措施。为此,我们提出建议:

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因病托老”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因病托老”机构或老年护理院,既是老龄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既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接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因病托老”机构可以合理分流大医院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老年患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利用效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所以,各级政府及卫生、民政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的建设和发展。

2、将部分现有医疗机构转型为“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应该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医疗机构(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护工人员的培训。值得强调的是,借医改及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每个市级政府都应该兴办几所有较大收容量和服务规模的该类机构。

3、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通知》([2010]58号)精神,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以满足城乡老年人群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要完善落实优惠政策,确保非公立和公立“因病托老”机构及老年护理院享受同等待遇。

4、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因病托老”及老年护理院是偏重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服务机构,因此,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按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准入、退出、监管制度,规范“因病托老”服务市场行为,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因病托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对标准和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

5、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因病托老”机构健康运营发展。为了确保公立及非公立的“因病托老”机构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需要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土地供应、社会及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方面要有配套支撑政策,使其能够通过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渠道筹集运营费用,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6、将“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纳入城乡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之中。要根据城乡居民需求、人口数量和医疗卫生及养老资源的分布状况,对“因病托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进行规划与布局设置,形成急慢分治、养治结合、功能互补、紧密合作的医疗养老服务新格局。同时,要特别关注和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因病托老”服务需求。

上一篇:构建城市多层次老年养护新模式 下一篇:独生子女意外死亡风险中的政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