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输液预防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

时间:2022-04-07 06:46:36

合理输液预防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

药物主要有四种给药途径:口服、皮肤吸收、黏膜吸收、注射。前三种给药途径在我国传统中医药领域已应用了数千年,有充足的经验可以借鉴,唯独中药注射给药是近五六十年来才出现的,从制剂的制备到药物的临床应用都没有传统经验可循证。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品种和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相应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大幅度增加。中药注射剂不能等同于传统中药,同样的中药,枳实;青皮,煎煮,口服后有理气作用,制成注射剂,却有升高血压作用。又如很多清热解毒中药所含有的绿原酸,既是活性物质也是致敏物质。并非每种中药都适合制成注射剂。2003-2005年报到的不良反应高达66.7%,且发生不良反应前6位的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如何将中药这传统药物保持并发扬光大,并将中药注射剂这一新事物传承下去,这就需要各级医务工作者,合理用药,合理输液。才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经成为临床许多疾病(如抗肿瘤,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几年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相继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致人死亡,又一次敲响了关注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的警钟!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

2009年,卫生部、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为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科学指导,这对医患双方都极具有意义。它不仅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更是预防ADR的有力法则,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下面就结合实际与临床工作谈几项注意掌握的原则:

(一) 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按用药原则:无论用中药还是西药,能口服给药的就不注射,能肌注的就不静脉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安全的。必须静注给药应加强监测,然而夸大注射击剂的功效而忽视它的安全问题是许多老百姓用药误区。他们总认为注射剂的功效要远大于口服制剂,而盲目“要求”医生给开注射剂治疗,这就给自己的治疗增加了用药风险。

(二)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中医用药讲究辩证论治、辩证施药,因人而异。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范围用药。然而临床上许多西医并不懂中医,不按照中医理论指导使用,只是对症而治,这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的上要因素。中药注射剂不能等同于“中药",也要讲辩证施治,这是临床医生们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不能滥用中药注射剂。

(三)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不超剂量,这是任何药物使用时因遵守地法则。超量使用不仅增加了用药危险,也违反了法律规定,给患者造成安全隐患。也增加了ADR事件。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本身正确,滴注过快,易造成体内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引起心脏、肾脏的损伤而发生危害。因而必须按用法、用量、疗程正确滴注使用中药注射剂。

(四)严禁混合配伍,谨慎取舍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因中药注射剂的提炼工艺有限,成份复杂,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不谨慎用药,就会给病者造成不安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还缺少科学实验与临床验证来保证。所以正确方法是独使用。

(五)对老人、儿章、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初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应加强监测和慎重使用。因老年人的肝功能已开始衰退,所以对药物的代谢解毒都有一定程度减弱。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而许多药物的代谢都必须在肝脏或肾脏进行生物转化。所以老年人、儿童用中药注射剂一定要慎重,避免对肝肾功能损害。尽量使用同类产品的中药口服制剂冶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果必须用或用药疗程长,就应注意加强监测肝肾功能。

(六) 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加强用药监护,对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特别是前30分钟。幼儿、老人更应仔细观察异常反应,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分秒必争急时抢救,对症施治。中药注射剂滴注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巡诊监护,及时发现异常反应,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患者也应关注自己身体有何不适?及时告诉陪护者或医务人员。采取抢救措施,避免ADE(药品不良事件)事件发生。有中药过敏史者,最好慎用,避免再次损害健康。临床使用过程中,注意以上几项原则,就能预防ADR事件对我们的伤害!倡导合理用药,合理静点输液,警惕“是药三分毒",不过度使用中药注射剂,要根据其治疗价值和风险价值来权衡取舍,做到安全用药有效治疗疾病。维护自生健康!

上一篇:旋光法测定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含量 下一篇:心血管病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