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对法国六月起义失败原因的论述

时间:2022-04-07 06:33:09

摘 要:法国1848年六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将永垂史册。马克思称它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的战斗。对于这次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的反动历史学者与马克思的观点截然不同。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对失败原因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析。虽然还不够全面,但从总体上看,应该得到读者较大程度的肯定。笔者认为分析法国1848年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六月起义的背景,总结了马克思关于法国1848年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并尝试性地对这些原因进行了评价,以期读者对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六月起义;失败原因;评价

一、六月起义的背景简介及原因探讨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巴黎人民了"七月王朝",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果实,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设立"国家工场",收容失业工人,驱使他们从事铺路、挖土等劳动,而只付给低微工资,向工人宣扬这就是社会主义,还借口供养"国家工厂"的工人而向农民增税,挑拨农民同工人的关系。同时,临时政府在流氓无产者中间组织别动队,用以对付巴黎工人。等到这些阴谋策划就绪后,临时政府悍然下令解散"国家工场"。6月22日,愤怒的"国家工场"工人游行示威,六月起义爆发。23日起,激烈的巷战持续了4天。最后,政府军队和别动队镇压了这次起义。

可以说,1848年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经济危机、阶级斗争的进程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所准备好了的,是资产阶级逼迫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①。

为帝国主义服务的资产阶级历史学者对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作了的捏造和荒谬的歪曲,他们把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六月起义看成是法国历史上一个偶然的小插曲;说引起六月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六月初工人要推选路易.波拿巴为立宪议会的补选代表没有成功;把起义说成是波拿巴集团佣仆们所干的事业。他们竭力证明波拿巴分子不论是在准备起义方面,或是在领导起义方面都起过重大作用;他们把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看成是没有任何政治纲领和政治领导的一次饥民暴动,极力抹杀六月起义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与资产阶级的反动历史学者所捏造的论断完全相反,他认为巴黎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1848年法国与欧洲革命的最重大事件,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②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尝试。因此,六月起义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其他学者也有自己的看法,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针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加以澄清,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于我们深入客观的认识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具有重大意义。当然,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的分析更为客观和值得肯定。笔者将在下文对马克思的观点进行解读。

二、对马克思关于六月起义失败原因的总结

笔者认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鲜明地对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笔者的总结,马克思认为这次起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许多著名的工人领袖被捕,起义的领导力量比较薄弱。这次起义是自发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社会与政治的要求的纲领。

当时的法国无产阶级为什么没有成立自己的革命政党?这并不是因为法国无产阶级主观上不愿意成立,而是社会客观条件不具备和无产阶级发展不成熟的结果。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很薄弱,法国主要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国家。另一方面,还没有工人政党,工人阶级还缺乏准备和长期的训练,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既没有无产阶级的严密的政治组织,也没有广泛的职工会和合作社。

我们知道,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是受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所制约的。由于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起来,所以当时的法国的无产阶级也不能成熟,在无产阶级队伍里占优势的还只是手工业工人。

在这次起义中,虽然也曾有过一定的组织性,但实际上没有形成统一的集中的领导。在起义期间,巴黎无产阶级的领袖布朗基、拉斯拜尔等人均拘禁于狱中,就使得建立统一集中的领导更成为不可能。

(二)无产阶级孤立无援,没有得到农民群众和小资产阶级的任何积极援助。

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城乡劳动人民支持谁,支持资产阶级还是支持无产阶级,城乡劳动人民成为谁的后备军,成为资产阶级的后备军还是成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军--革命的运动和无产阶级的坚固性要由这一点来决定。法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农民后备军站在资产阶级方面③。

在六月起义的日子里,当时站在资产阶极共和国方面的有金融贵族、工业资产阶极、中等阶层、小资产者、军队、组成别动队的流氓无产阶极、知积分子、牧师和农村居民,而站在巴黎无产阶极方面的却只有它自己。巴黎的工人们完全是孤军作战,对抗武装的资产阶级、别动队、共和卫军以及有各种兵种的正规军。他们用无比的勇敢来进行斗争,他们的勇敢和敌人的无比野蛮是相匹敌的。

那么,无产阶级为什么孤立无援,没有得到农民群众和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法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分子疯狂地进行产主义的宣传和临时政府的挑衅政策,弄得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起来反对工人,成了资产阶级反革命的后备力量。

第二,资产阶级和富农对农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法国的农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性,不了解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袖。

第三,小资产阶级摇摆不定,总是企图走中间路线。当时小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反革命分子和恐吓和欺骗下,不敢轻信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殊不知这种害怕心理就必然使他亲信资产阶级,使他在政治上成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尾巴。

(三)战斗双方的力量对比很悬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而无产阶级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警惕性不高。反动军队包括政府军、国民自卫军和别动队的力量远远大于起义工人。而且敌人采用的手段也是极其残暴的,这就使得起义工人在斗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马克思在分析卡芬亚克获得胜利时指出:首先,他所能用以攻击起义者的军队人数占很大的优势。其次,是他所采用的手段的残暴。人民还没有准备应付这一着,他们对于这一着是毫无防御的,他们唯一的回击就是防火,而这却是他们的高尚情绪所厌恶的。人民一直没有想到有人会在巴黎市中心作战,如同在阿尔及利亚作战一样。因此,他们退却了,他们的这一个退却便决定了他们的失败。

三、对马克思关于六月起义失败原因的评价

笔者认为,在评价马克思论述的这些原因之前,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前提,单独的某一个原因并不一定能导致起义的失败。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逐一分析他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给我们的启示。在笔者看来,马克思抓住了主要原因,其分析是客观的,其启示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鉴于笔者学术能力有限,暂时不能对马克思原因分析中的不全面之处或是不当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或是修正。

第一个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把握住了当时的法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问题。六月起义的经验教训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不能消灭资本主义与建立社会主义。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同志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完成,除了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或是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④可以说,从今天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坚持不渝地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重大保证。另外,在这个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出,坚强、统一、集中的领导以及明确的纲领对于斗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和方向性指导作用。

第二个原因的分析是合理的。六月起义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由在资产阶级方面把农民奉为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只有在革命中领导城乡千百万劳动群众,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胜利。这个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革命斗争的胜利需要广泛的同盟者,需要我们认清朋友与敌人,建立正确的统一战线。同志就说过搞革命斗争要认清朋友与敌人,需要团结更多的朋友来不断战胜敌人。可以说,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的论断是极其正确的,团结了更多的人民群众来进行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实践和中国建设实践中不断建立、加强和巩固了强大的统一战线,从而加强了党的领导,促进了国家发展。

第三个原因的分析是客观的。我认为这个原因把握住了斗争中的力量大小问题。即使力量的大小不是斗争胜利的充分条件,也是一个必要条件。虽然历史上存在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如果我们把斗争中的其他因素看成一个恒量,力量的制约对于斗争的成败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原因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争得斗争的胜利,就必须不断积蓄强大的力量。国家之间的竞争需要靠实力说话,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国家才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维护好国家利益。中国的兴衰荣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拿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来说,中国共产党就经历了一个力量由小到大,以致革命逐渐取得胜利的过程。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14页.

④《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623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斯大林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4]《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

上一篇:DS6―K5B计算机联锁设备维护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论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