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中百姓语言的活用与功效

时间:2022-04-06 07:04:24

浅谈新闻报道中百姓语言的活用与功效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百姓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体现群众观点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达沟通、影响读者的快捷途径,是体现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文风的具体表现。百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有利于准确表达群众的意愿,有助于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新闻战线一股清新朴实之风扑面而来。这种良好的风气,不仅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改变,新闻文风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笔者阅读和研究了近一段时期一些媒体“走基层”的报道后,一点突出的感受是:新闻报道中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的百姓语言大大增加了;记者用“原生态”的群众话语描述新闻情节、点明新闻主题成为常态。百姓语言的活用在增强新闻感染力中发挥了重要功效,拉近了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大量“走基层”作品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百姓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体现群众观点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达沟通、影响读者的快捷途径,是体现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文风的具体表现。百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新闻主题的表现,有利于准确表达群众的意愿,有助于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

让我们通过一些“走基层”作品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一下百姓语言在新闻标题制作、背景材料运用和增强新闻宣传感染力方面所发挥的独有作用:

1.百姓语言上标题――新闻的眼睛更亮了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百姓语言上标题让新闻的眼睛更亮了。十分凑巧的是,当笔者翻阅2011年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时,发现这3张报纸当天的“走基层”报道,不约而同地都把百姓语言做在了新闻标题上:

地处原始森林的云南贡山独龙江乡首次通了“大电”(引题)

“比山猴子还厉害的送电人”(主题)(2011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

延庆大庄科乡招聘农村文化资源管理员昨面试(引题)

“我要当上了,这伙儿设备都不让闲着”(主题)(2011年11月16日北京日报10版)

昨日零时至今日10时 热力集团热线呼入电话近两万个(引题)

“暖气不热一半因为‘窝气’”(主题)(2011年11月16日北京晚报4版)

在这3个标题中,人民日报的标题是用的当地独龙族老人普红文的话语。老人用家乡常见的猴子的特性来形容供电职工高山架线时的敏捷动作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形象传神而又动感十足。看了这个标题,供电人在大山间飞岩走壁为百姓架线的英姿跃然纸上,直扑眼帘。任何精美的形容文字,在这种原生态的白描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北京日报的标题引用的是延庆县大庄科乡招聘文化资源管理员面试时,村民高稳梅竞聘时说的一句话。这个标题让读者一眼就看到了高稳梅想要竞聘上岗的迫切心情,且语言中透着浓重的地方语言特色。熟悉延庆地方话的人都知道,“这伙儿”是延庆人经常使用的一个代词,意为“这些”。记者在这里直接引用高稳梅的地方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接近性效果,真实之外,更让当地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北京晚报标题则是引用的北京热力集团相关专业人员在回应暖气不暖的原因时讲的一句话,用热力集团的人的话来作标题,有专业性,也有说服力,给了探寻“家里暖气为什么不热”的读者一个值得信服的答案。而这种语言,记者如果不是在一线直接与专业人员交流是很难得到的。

不管是形象生动原生态也好,地方语言特色也好,还是职业人讲出来的通俗的专业话语,这些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群众语言一旦加入到新闻标题之中,便使新闻的眼睛――标题,更亮了。

2.百姓语言说背景――来龙去脉更明确了

阅读“走基层”新闻作品,细品百姓语言的运用,笔者发现过去在交待新闻背景时,记者“自说自话”干巴巴地叙述交待的写法出现了变化,由于在与群众亲密接触中获得了群众语言营养,很多“走基层”作品的背景描述是直接引用在场的百姓语言来完成的。

让我们阅读一下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等发表在2011年9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的“走基层”报道《边城一日》中的一段文字:

也许是饿了,一锅不起眼的小鱼,入口却有说不出的鲜美。年轻的女主人笑了:“我家的店一脚跨三省,这菜就叫‘三省一锅’!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腌菜一起炖。这鱼我们喊做‘黄鸭叫’,刚从门口的河里捞上来的!”

主人家继续指点:河叫清水江,酉水支流,上游是贵州松桃县迓驾镇,对岸是重庆秀山县洪安镇,河这边叫茶峒,属湖南花垣县,五六年前改叫“边城镇”。

在此篇报道中,作者在对新闻地理位置、物产特色等新闻背景做交待时,巧妙地运用了被采访对象的即时现场语言。这些完全出自当地百姓之口的原生态语言,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新闻所在地点的状况背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鱼我们喊做‘黄鸭叫’,刚从门口的河里捞上来的!”这具有动感的鲜活语言,引得读者都有些垂涎三尺了,感染力之强真可谓是跃然纸上。

再让我们看一看京郊日报总编辑范三成在2011年8月26日京郊日报一版发表的《农家工艺品进城开门脸》一段背景交待:

弄明白记者来意,张老师爽朗地大笑道:您咋这么会来呢?今儿个上午和村主任刚进了趟北京城,在香山和颐和园选好了地界儿,要开两间门脸儿,专门展销咱石塘路的草编工艺品,9月10号就能开张了,到时候您可得给登在报纸上呀!

接下来,张老师又喜不自禁地说,咱村的草编工艺品参加过中国艺术节的农业博览会,得了最受欢迎奖,参加市里的农村实用人才成果展拿了一等奖,来村里旅游的人都要买回一两件。日本、美国、德国的商人成批地采购,带回国去在网上销售。东西挺受欢迎的,可过去一直都没出村打过市场,这回可好了,在北京城有了自己的展销门市,产品能销得更多更快了,还能常年向城里的人们宣传展示了。

作者在背景交待中几乎完全使用的是新闻角色本人的话语,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交待得清楚明了,鲜明生动而又切合主题,让读者对农家工艺品进城开门脸的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目了然。而这种用新闻角色本人的话语交待背景的方法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且节省文字。

3.百姓语言话变化――画龙点睛更服人了

“走基层”报道,很多是记者通过亲临一线、零距离接触,反映建设成就,描述发展变化的。过去这类报道多是单纯从记者的感受、官方提供的数字来组织报道,或者罗列一大堆统计数字,生硬而枯燥,感染力不强,难以引起共鸣。而从“走基层”报道中“走出来”的这类报道则大为不同,生动形象,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很能说服人,产生了极好的报道效果。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百姓的亲身感受、用百姓自己的语言说变化、谈发展,画龙点睛,事半功倍。

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

洞庭湖渔民:“我给政府三鞠躬”

新华社长沙9月24日电(记者黄兴华)从洞庭湖港湾那个逐水而居的水上人家,到现在岸边宽敞明亮的新家,记者乘车只走了不到半个小时,而38岁湖北籍渔民袁爱平却用了10多年时间。

“政府对我们渔民考虑得真是太周到了。”袁爱平说,“其实,政府能让我们上岸定居,就是对渔民最大的关爱了,真没想到还给予我们这么多的优惠政策。”

“国庆节快到了,我真想对政府三鞠躬,表达我们渔民的感激之情。”袁爱平说,“一鞠躬感谢给我们落户定居,二鞠躬感谢给我们子女读书机会,三鞠躬感谢使我们病有所医,无后顾之忧。”

又如:

现在咱没钱也敢治病了

新华社南昌10月15日电(记者王茜)“这孩子生下来就不大正常,检查确诊是先天性心脏病。真是青天霹雳啊!”邱宗祥回忆着说。

“那阵子,愁死了!”邱宗祥动容地说,“家里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万把块钱,老人身体又不好,每年都得看病吃药。这孩子要手术就得借钱,十年都翻不过身来啊!愁得我几天几夜都睡不着。”

“没想到村里的医生听说了孩子的事儿告诉我们有能治的地方,介绍我们到乡卫生院,卫生院的院长让我们带着手续到县卫生局登记。”邱宗祥笑着说,“我们4月初登记,到5月初就给我来电话了,说儿童两病(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正式开始了,我们是政策开始的第一批。高兴,真高兴啊!孩子有救了。”

今年6月22日,邱宗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7月1日医院为小照盛安排了手术。“我们入院时交了5000元押金,出院时如数退还了。”邱宗祥说,“你看,现在我儿子多健康啊!真是得感谢政府啊,要是没有这么好的政策,可真是为难死咱了。”邱宗祥由衷地笑了。

这两篇新华社记者“走基层”报道,一篇说的是政府帮助湖南洞庭湖渔民上岸定居的事情,一篇说的是国家医保政策造福农村百姓的事情,主题都是歌颂党的惠民政策、反映群众生活变化的。按一般常规成就性报道,可能会把政府制定渔民上岸定居的政策、投入资金和工程数据做个系统性的交待,然后进行总结,说明这项政策怎样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拥护。而医保政策的宣传也常常是拘泥于个案陈述、数字统计,缺乏生动性,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不够。而在阅读这两篇报道时,我们感到的是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造作,也没有强加于人的引导式问话,完全是由百姓自己讲述发自内心的感受和亲临其境的过程,让人直观、生动地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感激之情。而这种效果,不借助于发自现场的群众语言是难以达到的。真实、可信、服人,政策性宣传、成就性报道在“走基层”的文风转变中,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4.百姓语言使用的避讳与误区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百姓语言并非不加选择、全盘照搬照抄。在紧扣新闻主题的前提下,引用百姓语言应当是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对于粗俗的不文明语言则不能见诸报端。百姓语言的使用要符合语境,符合人物身份、地方特色,而不能张冠李戴,生拉硬扯,不能装腔作势生硬造作。百姓就是要讲百姓语言,如果百姓说出来的话长篇大论、官话连篇,那会让读者嗤之以鼻、笑掉大牙,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运用百姓语言应当注意克服新闻八股、官腔、套话、学生腔。对于热传的网络语言也应当有所选择,不能让其“牵着鼻子走”。对于影响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所谓社会流行语言,更应避免使用。

“走转改”为我们丰富新闻语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应当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汲取来自百姓的语言养分,追求和造就出一种大俗大雅的新文风。

(作者单位:京郊日报)

上一篇:采访写作课的新理念与新实践 下一篇:张杰 工体再度开唱,未求婚但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