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06 06:55:20

农村初中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质疑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成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动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很少,是他们没有问题吗?不是。为何不问呢?原来,有的是怕问,引来同学的嘲笑,自卑心理作怪;另一类是不愿意问,心想重要的地方反正老师会讲,久而久之,就无问可提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意识并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师生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我还根据实际情况,分层分类施教。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草稿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让他在课余时间跟我说。这样学生质疑提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提问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疑、敢问、敢说的习惯了。

二、通过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 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中质疑。如《戴震难师》中,戴震的什么问题难住了老师?他为什么敢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什么精神?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就容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如《社戏》一文,学生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2. 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看似平淡点质疑。如朱自清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段文字语言朴素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人物情感,学生不易理解。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质疑:“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布、黑布、深青布”能否去掉?为什么?“走、探、攀、缩、微倾”这些动词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什么思想感情?通过质疑,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朴素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沉真挚的父子之情。

3.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质疑。阅读《故乡》时,发现课文中写少年的闰土外貌,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比较分析,就可提出以下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引导学生从“矛盾”处质疑。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结尾有这样一句相互矛盾的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针对这一矛盾,我引导学生质疑:“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通过分析得知,根据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惨情景,推测孔乙已活不下去是确定无疑的,此句貌似悖理,实是逻辑的必然。通过质疑,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可以说是点到了要害处。

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下一篇:“望、 闻、 问、 切” 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