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刍议

时间:2022-04-06 05:11:20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刍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就是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无能”的教学境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置了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如在画圆时,设置了“你能用多少种方法画圆·你是怎样画圆的·使用圆规画圆时,圆的大小怎么确定·圆的位置怎么确定·”在研究圆心、半径、直径时,设置了“认识了圆哪些部分的名称·这些名称在圆的什么位置·请画出来。圆的各部分名称各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这些问题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内容不仅包括了方法和思维,同时还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引导动手实践,创设探索空间

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尽量放手让学生摆摆弄弄,调动各种感官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新知。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准备几组形状不一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协作进行剪、拼、旋转、平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的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延伸,对平移的图形进行测量,计算验证,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得不多,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得到保持和发展,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状态,不但学会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指导探索策略,教会探索方法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达到了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探索学习一辈子”。所谓探索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方法和措施,这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因此,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探索策略的指导,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从科学的学习方法入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数学知识中的规律。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再以此作为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基本策略。又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寻找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本策略,如“个位上是3的倍数”、“某一位的数是3的倍数”等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反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运用结论进行判断。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结论性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获得了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基本探索策略和科学的数学探索方法。

四、积极鼓励猜想,发展探索能力

猜想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的。猜想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中,教师有意提供大量有趣的特殊数学材料,让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建立归纳猜想,这对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我在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尝试,先呈现了以下一些材料:

1/2-1/3=1/6 1/3-1/4=1/12

1/4-1/5=1/20 1/5-1/6=1/30

让学生过行猜想,猜出规律后填空:

1/10-1/( )=1/( ) 1/( )-1/50=1/( )

很多学生都猜想出:相邻两个自然数为分母的单位分数的差可能是这两个数相乘的积为分母的单位分数。对于学生能做这样的发现我很兴奋,及时给予了肯定。但我马上告诉他们,这只不过是举的几个例子罢了,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可能一一举出来。这个结论暂还只能算作一种猜想,它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从理论上证明。此时此刻,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兴盎然,便积极探索证明方法。经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研究了证明方法:

1/a-1/a+1=a+1/a(a+1)-a/a(a+1)=1/a(a+1)

通过猜想和验证,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上一篇:高中三角函数教学中教学原则的应用 下一篇: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