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为何看舌头等

时间:2022-04-06 04:43:24

中医看病为何看舌头等

如果你到中医那里看病,大夫除了摸脉问病以外,还要看你的舌头,然后才开处方用药。那么,看舌头和治病有什么关系呢?看舌头,中医叫“舌诊”。中医对舌诊的研究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舌头是藏于口腔之内又易于暴露在体表的一个器官。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常可以在舌头上反映出来。中医是怎样根据舌头上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呢?我们知道,舌头是由很多纵横交错的肌肉组成的。它运动灵活,能辅助语言和搅拌食物等。舌的肌肉组织构成舌质,舌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簿薄的粘膜,在舌粘膜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安起,称舌。舌主要有三种,这就是丝状、蕈状和轮廓。后两种中有味蕾,能感受味觉。丝状的顶端形成一层角化物质,舌苔就是由无数的丝状的角化物质形成的。

观察舌苔辨百病

中医观察舌苔,一是要看舌苔的厚、薄、干、滑、腻、粘,二是观察苔色的黄、白、黑、灰等不同的变化。然后根据苔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病邪在表还是在里,疾病属寒还是属热。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层白苔,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细微的一丝一丝象毫毛样的结构,就如一层刚刚出土的嫩草。舌苔每时每刻都在生长,但因吃东西等,舌苔又会不断地自动脱落。因此,舌苔总是保持着正常的厚度和结构。又因为口腔里有适量的唾液,所以舌苔表面是润泽的。这些都是健康人的舌苔的表现。如果舌苔生长得多,脱落得少,舌苔变得厚起来,就是病态了。

有的人舌面上象涂了一层米糊似的,原来一丝一丝的结构看不清了,在放大镜下观察,这种舌苔的丝状数目和分枝增多了,空隙中藏着一些粘液和食物残渣,也有一些上皮细胞的碎片、白细胞和细菌。中医称这种舌苔为腻苔。这往往表示病人有痰湿或是消化不良,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胃肠炎、风湿病和妇女白带增多等,都会有这样的腻苔。

此外,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舌面上有的地方有苔,有的地方没有苔,这两种舌苔交界的地方很不规律,有些象地图,叫做地图舌。在阴虚的小孩和有蛔虫病的病人中,常可看到这种舌苔。有的人舌苔长得少,脱得多,舌苔过薄,甚至没有苔,舌面光光的,这也不正常,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伤阴。在某些慢性病人中,比如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晚期肝炎、肾炎的病人,以及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常常会出现这种舌象。对这类病人,医生常用养阴药进行治疗。

大夫看病,除了看舌苔的厚薄以外,还要看舌苔的颜色。比如舌苔的颜色变黄,中医认为病人有热,这在发高烧的病人中是常见的。对这种病人,医生常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果有的病人舌苔发黑,而且干焦多裂,这表示病情危重、内热重而津液耗损。

如果有的病人舌苔发黑而滑润,这往往表示病人有严重的内脏寒湿或者肾亏的毛病。观察舌苔的形状和颜色,还可以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例如,人得了外感疾病,如果舌苔的颜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常常表示疾病在发展,病情在加重。如果舌苔的颜色由黑变黄、由黄而白,表示疾病逐渐好转。如果舌苔从无到有,由薄而厚,表示病在进展;相反,如果舌苔由厚而薄,由多而少,就表示病邪在逐渐消退,表示病在好转。

观察舌质更重要

中医认为,观察舌质比观察舌苔更重要,因为舌质上反映的病变更为深刻。观察舌质,包括看舌质的颜色、舌体的形状。正常人的舌质是淡红色的,因为血液供应良好,颜色比较鲜明而润泽,舌头的边缘厚薄适中而光圆整齐。舌质的颜色发生改变,比如变红、变白、变青紫,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如果舌质变白,就表示血虚或者阳虚有寒。如果舌质变红,则表示血热或者阴虚有热。如果舌头尖上或舌边上有些小红点,也属于有热。如果是阴虚有寒,就应该用温补壮阳药物治疗;如果是阴虚有热,就应该用养阴清热的药物来治疗。如果见到舌头上有颗颗紫色斑点,或者整个舌头呈现青紫色,中医叫做血瘀。一些有心脏病、肝硬化、消化道溃疡病、妇女月经病,以及恶性肿瘤病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舌体的形态可以分为软、硬、胀、瘪、斜、振颤等。如果舌体胖嫩而有牙齿压痕,表示阳虚水肿。舌体萎缩,表示体质虚弱而有慢性耗损。高血压病人出现舌振颤、舌麻木、舌头偏斜等现象的时候,要注意预防脑出血的可能。

摘自《家庭中医药》

巧调理 抗“疰夏”

“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又被叫做苦夏,是炎热夏季的一种常见病。中医认为,疰夏是因为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

哪些人易“疰夏”

疰夏多发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6个月至3岁能婴幼儿最容易疰夏,因为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特别要当心。同时女性发病大大高于男性,年轻女性发病比例也不小。疰夏了,人会感觉疲倦无力、恶心胸闷、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失眠多梦、持续低烧,无肉不欢的“食肉族”如今看到肉就觉得恶心,白白胖胖的人一下子变得精瘦精瘦,拍片验血,都查不出什么毛病。少数女性病人还会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腰酸、浮肿等症状。这些症状,到了秋天,不药而愈,来年夏天,照样复发。

别这样对付“疰夏”

把疰夏当减肥良机?错 人体脾胃在夏季本来就比较虚弱,这时候再不保证饮食规律,脾胃得不到营养供养,功能就会变得更差,加重头晕、乏力等不良症状,因为长时间进食,有的“疰夏”者甚至会得神经性厌食,即使天气凉下来还是没有胃口。

饮食清淡光吃素?错 饮食清淡不能和吃素划上等号,尽管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但缺少蛋白质,长期吃素导致营养不良。对于荤菜,不妨改变一下烹调方式,少用炸、炒、煎的烹调方式,多用蒸、炖、凉拌的烹调方式,适当摄入一些瘦肉、蛋、奶、鱼等,保证营养均衡。

老拿水果当主食?错 西瓜、桃子……大量新鲜水果上市,吃不下饭,正好拿水果当饭,半个西瓜、几个桃子,又好吃还减肥,自认是寻到了解暑妙方,谁晓得,这有可能吃出糖尿病,因为水果中所含的糖分偏高,有些人本身血糖就偏高,容易使血糖直线上升引发糖尿病。

为解暑大吃冷饮?错 为了解暑,大吃棒冰、冰镇饮料,结果“疰夏”症状没好转,身体越来越发烫,两服还变得通红。“疰夏”是体内湿热过重引起的,吃太多冷饮,反而关闭了人体最大的排热系统――汗腺,冰水对肠胃的刺激使汗水流不出来,从而还加重内热。

如何抗“疰夏”

夏季的饮食原则应为健脾利湿,宜采用淡补、清补原料,如木耳、番茄、黄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绿豆、胡萝卜、茄子、鸭子、鲫鱼、鹌鹑等。水果从冰箱里拿出来不要马上吃,稍微放一会再吃。

每年夏天都会有“疰夏”的人,他们可以在立夏前后,用党参、五味子、麦冬、当归、陈皮、青皮、甘草、黄柏、神曲煎汤,一日两次服用,连续服用一周左右,能有效预防“疰夏”。而已经发生“疰夏”的人,在食物选择上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偏实的人选清暑泻热的食物,年老体弱的人则应选益气养阴的食物。

摘自《普生健康网》

化痰先看“颜色”

咳痰不止时,多数人会选择服用康必得、感康、感冒冲剂等常见感冒药来缓解症状。但二炮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韩仲明博士却指出,这种做法并不能有效化痰。其实,要想对症用药,可先观察痰液的颜色,因为不同的疾病,其痰液的颜色不相同。

韩主任解释说,白色的痰液一般是过敏所致,可用一些激素药物做雾化吸入,以便引流排痰,或者是吸入加温的超声雾化蒸气等。另外,也可选用鲜竹沥、止咳糖浆、氯化氨合剂等常见化痰药,其中的鲜竹沥每次一定要服用10~15毫升,每日3次。

如果痰液是黄色,说明有炎症存在,常见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此时用药应选择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头孢拉啶、头孢唑林钠、头孢羟氨苄等。

如果痰液是红色或棕红色,可能患有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症。此时单纯靠药物治疗,并没有效果,需进行×光胸片、CT、支气管镜等检查。如果痰液为粉红浆液泡沫样痰,多为急性肺水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在家里滥用药物。还有一些患者咳出的痰液是黑色,往往是因吸入大量灰尘或长期吸烟所致,这样的状况无需用药。

韩主任说,大量的饮水也可有效化痰,每天的饮水量需保持在4~6大杯。此外,洋葱和天然蜂蜜也具有较好的化痰效果,方法是将洋葱切成薄片,放在一个比较深的容器里,并在上面倒满蜂蜜。一般放置10~1 2小时后,即可食用,每次食用1平匙,每天4~5次。

摘自《健康时报》

上一篇:多爱一次等 下一篇:警惕易癌变的妇科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