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休闲管理新理念初探

时间:2022-04-06 02:05:21

大学生休闲管理新理念初探

休闲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合理而健康的休闲是人的一笔巨大的再生性财富,它对于恢复体力和精力,陶冶人们美的气质与情操,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和多维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体现出休闲时间充裕的特点。因此,大学生要意识到闲暇的的潜在价值,树立休闲管理新理念,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生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其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张弛有度,身心健康。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不忽视以“弛”为特征的心理修养工夫。其源头当推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据《庄子•大宗师》的描述,第一步是“外天下”,即排除对世事的思虑;第二步是“外物”,即抛弃贫富得失等计较;第三步是“外生”,即把生死置之度外;最后一步是“朝彻”,也就是使自己的心境如初升太阳那样清明洞彻,在虚静之中观照人生。这是一种以“弛”为特征的心理修养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句非常有代表性地写出了休闲的至高境界,体悟到了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现代紧张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等,常常使大学生陷入忙、盲、茫的困境中。一些自由自在的休闲活动,能使大学生松弛身心、拓宽视野,起到调节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及自身发展的作用。

2.学会交往,积淀人脉。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孤立存在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当代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家过多地受到父母的呵护,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甚至拒绝交往,封闭自我,导致性格孤僻或焦虑烦躁等。借助多种有益的休闲活动,大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认识各行各业的朋友,甚至找到志同道合者。而且,休闲的人际交流比较随意、自由、多样,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感情交流,消除相互之间心灵的隔阂。

3.开放休闲,激发创造。休闲的生命是开放的、真实的,也是创造的。由于休闲中解除了压力,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从容自由地进行冥想和各种探索,这将使人心变得清明,涌现许多新奇的灵感。在休闲方面,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可以看到丰富的休闲的内容。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清代闲适小品都记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快乐的灵性文字。历史上不少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发现和创造往往不是在紧张工作时得来的,而是在休闲中峰回路转,茅塞顿开。看似无所事事的休闲,不经意间也可以对工作和研究起到推动作用,或别出心裁地突破难题,或激发出超常规的创造力。

4.拓展学业,完善自我。闲暇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休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精神、自我教育的精神。中国古人十分重视休闲过程中的健身、修心、养性,认为:“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这正是借休闲以完善自我的体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需要认识到休闲同样是塑造人类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休闲的生命是开放的,处在与外界“对流”的状态,易于发现、接受新奇的事物,能够以整体的“眼光”把握世界。休闲使人的生命不止于过于窄化。休闲表现为时间意义上的空闲,但决不是空虚,无所事事。大学生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进行心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新投资,由此提升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全面的才能。

5.潜能发挥,实现自我。古代圣贤们还常常将休闲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紧密地连在一起,正如舒展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举世无双的品类,皆是休闲的产物。比如,赶集、庙会、放鹰、养鸟、诗社、书院、踢毽、舞剑、啜茗……中国人会玩耍乐富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在中国人看来,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休闲生活接出的美丽硕果――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6.人文关怀,和谐发展。近些年来,有人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丰富闲暇时间的内涵和外延,从关爱自我到关爱“他者”,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慈善捐助、社会救助、宣传环保等,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以此营造温馨的、友善的、公益的、互助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凝聚力、团结力,增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闲暇时间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休闲是修养,休闲是学习,休闲是创造,休闲是奉献。为未来社会主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新理念、管理好自己的闲暇时光。

参考文献:

[1]秦晓林:《休闲教育:概念阐述、文化取向及性质深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7。

[2]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齐鲁学刊》,1998.3。

赵砚芬: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论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的核心――男女平等 下一篇:书法线条的音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