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休闲误区及休闲管理策略初探

时间:2022-10-02 12:57:55

大学生休闲误区及休闲管理策略初探

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为精辟的阐释:“休”,依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动机中的文化内涵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之意义和快乐的探索。目前,研究休闲的学者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休闲不只是寻找快乐,更是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新世纪到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休闲管理对人生的重要。大学生入学之前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体现出休闲时间充裕的特点。因此,大学生要意识到闲暇的的潜在价值,在活动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其才转化为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休闲误区

合理而健康的休闲是人的一笔巨大的再生性财富。但当下大多数学生没能很好的理解休闲的真正内涵,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生活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质提高,个人休闲管理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观念狭隘。一是工具主义的对待休闲。认为休闲是学习、工作的剂。休闲仅仅就是为了消除肉体的疲惫状态,恢复良好的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活动。二是消极的对待休闲。认为休闲就是睡觉,就是玩,就是消磨时光。三是消费主义地对待休闲。认为休闲就是金钱的派生物,休闲就是时间与金钱的消费。

2.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缺乏。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要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技能、技巧及一定的水平,很多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鉴赏力方能享受其乐趣。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存在心理需求的高层次与实际操作能力低水平的矛盾,尽管休闲欲望递升,尽管情感投入型、积极参与型和创造性活动是大学生期望的活动内容,但由于休闲知识的相对苍白,技能的匾乏,致使休闲生活结构失当,缺乏生机与活力,甚至无聊。

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日本杜会学家加藤俊秀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我们常把休闲看成是肤浅的娱乐。其实,休闲是有关人类如何生存下去的严肃的人生课题。通过体闲,我们甚至可以开发自己,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即闲暇的价值一方面是休息和娱乐,另一方面是促进人的发展。休闲不是生命的浪费,恰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感悟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休闲生活中“蕴藏着责任与义务、知识与创造、文化与品德、艺术与欣赏、团结与友善、美好与真诚、自助与他助、健身与修心等极其丰富的内涵”。

闲暇时间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休闲是修养,休闲是学习,休闲是创造,休闲是奉献。为未来社会主流的当代大学生的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休闲时间。

二、大学生休闲管理策略

1.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正确把握休闲的内涵。学会进行有“技术”内涵的休闲,而不是单纯机械性的没有任何意义及目标的休闲。享受休闲活动所带给我们的益处,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游刃有余地施展自身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2.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休闲活动原则。休闲必不可少,但又不能把休闲当成事业,过分迷恋。应积极参与休闲活动,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参加休息活动要有理,要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外进行,要在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之内进行等。在休闲中,坚持正确的文化及道德导向,从自身做起。休闲活动要有节制。

3.学习休闲知识、提高休闲能力。休闲能力从广义上包括休闲评价能力、休闲选择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其中休闲技能主要包括健美能力、交际能力旅游能力等。通过这些渠道,学习和丰富休闲知识,树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休闲动机、情趣和参与意识。

4.学会自娱,培养休闲个性。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在业余时间,每个大学生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娱,维护身心健康,培养休闲个性,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

5.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体味休闲价值。与社区的合作,提高实践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休闲是一种精神境界,在闲暇时光大学生按自已的意愿去选择和从事闲暇活动,发展自身的选择力和决断力,使自已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大学生要科学合理的安排休闲生活、形成积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的创新精神,在对人生存境界的理想追求中,关爱生命,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影利:《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休闲误区》,《文教资料》,2006。

[2]周星:《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中国青年研究》,2005.8。

[3]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1.6。

[4]刘海春:《休闲教育: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

赵砚芬: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粮食 下一篇:低“情感过滤”与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