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时间:2022-04-06 12:48:39

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内容提要:黄河流域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进一步延伸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黄河文明视角。在黄河文明的视角下,可以明确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价值,使之成为继长江沿岸经济带开发之后的又一部级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须应时认定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主动把握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关键环节,努力做出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对策创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优化沿岸产业结构,注重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积极采取提高农民收入措施,注重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注重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开发,注重借鉴国内外的开发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努力把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黄河文明视角;黄河沿岸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东中西联动;开发论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06-09

立足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党的十七大做出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战略部署。跟进和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应当把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提到日程。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曾经孕育了举世瞩目的黄河文明;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曾经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富饶和繁荣。以黄河流域为依托的黄河沿岸经济带,是我国继长江沿岸经济带之后又一条流域性经济带,横贯和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面积广大,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因此,在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开发论证。

1.黄河文明视角下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

应当认定,在黄河文明的视角下,对于黄河沿岸经济带进行整体开发,是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远不止黄河流域本身的优化改造。这一战略举措,对于全黄河流域广大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从加强我国东中西三大自然区域经济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看,黄河沿岸经济带贯穿东中西三大区域,其开发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东中西互动,从而逐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经济差距,提高中西部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1.1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应当看到,黄河沿岸经济带西部所覆盖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6省,均为中国相对贫困的落后地区。而要实现黄河沿岸经济带上游区域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要以上述6省的广大地区作为腹地支撑。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于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之际,具有充分的背景支持:一是由于西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从而使生态保护与重建的任务迫在眉睫,以维持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行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性,广大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就会引发诸多的社会矛盾,所以已到了先富地区帮扶后富地区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与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看到,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投放,就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而这两个目标将统一于西部区域经济的大幅提高这一点上。因为没有区域经济的大发展作为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是一句空话。与此同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西部大开发不能走传统的发展之路,必须否定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努力走又快又好的新型发展道路。

必须认定,关于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崛起战略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黄河沿岸区域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对黄河沿岸区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致使黄河不仅给沿岸地区和人民造成了不断的水患灾难,并且又迟滞了沿岸相关省份的经济发展步伐。鉴于此,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突出位置的战略安排,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已成为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和西部6省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因此,如积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有效治理和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惯性态势,克服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效益的急功近利倾向,大力开展节水节能降耗活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大对“三废”的治理力度,努力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成为黄河沿岸各省区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必须着重考虑和解决的政策性课题。当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必须注重发挥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及其沿岸经济带的纽带作用;而黄河上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也将成为相关地区的工作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由此看来,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还必须强力带动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广大腹地发展。因此,黄河沿岸各省区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必须深入贯彻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境界,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进步,努力通过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为构建一个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作出贡献。

1.2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客观要求

作为黄河沿岸经济带的中间站和接力点,中部地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中部地区能否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只是中部的事情,而且也是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向内地延伸和拓展、全方位参与国内外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诉求,还是开发西部区域经济、拓展生产力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区域经济重新布局的进程中,如果中部地区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科技基础实现经济腾飞,不仅仅是中部丧失了一个发展机遇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影响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因此,中部地区应对当前的形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确立和实施符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在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为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新的贡献。

应当说明,加快中部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中部地区的特有优势,并且还要注重不断地集聚这种优势,以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在这方面,为了实现崛起,中部地区已经采取了许多重大步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努力在结构调整中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推进。与此同时,中部地区也在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强的大方向发展。为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部地区要发展,就必须与东部和西部形成联动格局,选择并培育中部的经济发展带,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投资效率和加快发展速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沿黄河河道的横向经济带,并积极发挥沿岸城市群作用,形成以城市为点、以黄河为轴、以沿岸城市群工业区为圈的“点轴圈”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努力构建中部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值得一提的是,黄河中游横跨山西、河南两省,均是农业、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特别是由于农业、旅游、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潮流下,后续开发优势会逐渐显现。在这种态势下,怎样从资源大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已经成为中部省区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山西、河南两省域由于承载的人口、环境压力较大,对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应当加以关注,以求做出表率。由此可见,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任务的提出,既是顺应了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时代潮流,也是实施晋豫两省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加快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1.3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实现全国经济东中西联动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较为发达,技术水平也较高,可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随着自身的产业升级,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从而加快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各种资源丰富,可以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而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也能够为东部地区企业创造出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东中西三大区域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成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动态的,随着各个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向前推进,因而出现一个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通过黄河沿岸经济带这条纽带来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全面衔接、相互推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区域统筹发展。

应当看到,实行我国经济东中西联动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由于黄河沿岸经济带横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所以要注重发挥黄河沿岸经济带东部龙头地区的率先发展作用,把带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黄河沿岸经济带穿过中部山西、河南两省的区域优势,注重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及联动体系来发展两省经济,从而带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黄河上游腹地均是我国西部待发展地区,通过治理黄河生态、发展黄河上游腹地经济,有利于统筹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特别是由于中部地区资源开发技术逐渐完善,所以通过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协调机制,能够把中部六省区的行动统一起来。可以看到,山西的能源资源与产业优势,河南的农业、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属于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这4省区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很强。因此,通过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大力开发,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失衡的问题,促进走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

1.4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缩小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差距的有力措施

缩小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西部人民的迫切愿望,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角度来看,也是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眼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是必须逐步加以实现的政治目标。而从区域经济开发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的老百姓富不起来,市场空间就不能得到拓展,必然会制约和影响东部区域经济大发展。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寄希望于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由于黄河沿岸经济带上中下游经济合作,属于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所以在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方面能够呈现出双向的梯度态势,在经济发展上互补性很强,彼此之间各有所求,因而区域合作的愿望强烈。黄河下游区域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向外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而黄河中上游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又渴望借助外力加快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尽快摆脱经济落后状态。因此,应当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经济技术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商品经济联系,按照市场化原则,从经济布局合理性和发挥整体优势出发,在更大范围、不同层次上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建立起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区域开发体系,以利于实现东中西部区际间经济协调发展目标。

必须说明,黄河沿岸经济带上中下游虽然存在着比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但三大地区一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由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长期作为下游发达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而存在,对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因为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条件、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观念意识、物质基础等比黄河下游地区落后得多,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解决。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战略要求,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符合市场化原则的经济合作机制,就能够带动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提高当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可以相信,通过贯穿东中西部区域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实现沿岸经济东中西协调发展,能够使东部的资金和技术与中西部的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西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缩小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2.黄河文明视角下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

必须明确,作为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物质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行程,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黄河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厚实。这些厚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正在得到释放,从而形成了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能够为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有利条件和有力支撑。

2.1 文化依据: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

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2000年之久。竖看历史,中国的古代文明绝大多数起源于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从此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从这一时期以来,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区域性文明。即使是在黄河流域,也存在着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等分支。在中华大地上,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随着黄河文明的不断进步,各个区域性文明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普遍给以高度评价。然而,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主导型的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一直是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区域性文明精华,不断地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应当认定,正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的丰厚积奠,已经给现代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提供了最好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储备。必须说明,正是悠久的黄河文明,为沿岸区域经济增长奠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因此,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黄河流域腹地可以利用黄河文明作为经济增长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相关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2 物质基础:丰富雄厚的资源配置

如上所述,黄河沿岸经济带区域各种资源丰富,其中最直接的资源是水电资源。黄河流域的大部分水电站分布在中上游,如黄河中上游的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青铜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等。其次是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就有37种。其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具有全国性优势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锐、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且又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是黄河流域的土地资源,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流域内共有耕地1.79亿亩,人均1.83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流域内有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林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林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除此之外,黄河流域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 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山峡至河口镇区间的沿黄台地(约2 000万亩)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约500万亩),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后备耕地资源。由于黄河沿岸经济带各种资源禀赋较好,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所以为农林渔第一产业、资源型及其相关工业第二产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进行综合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3 发展空间:博大广阔的流域覆盖

毫无疑问,对于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来说,不仅是其本身的开发建设,还包括沿岸经济带所覆盖的广阔腹地的综合开发。在黄河流域,经济带与腹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必然会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其腹地的经济发展形势,又是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基本依据。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9.5万km2,干流全长约5 464km,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由上述9省域作为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广阔腹地,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其中,山东、河南、山西等东中部省份在农业、加工制造业、水产业、矿产资源开发业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区域优势与规模效益;而中上游的西部6省区在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占有绝对的天然优势。据此,通过协调腹地内的各种资源,在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大环境下,以上区域经济腹地一定能够为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带来不竭的动力和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4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交通体系

由于黄河流域横贯东中西部,无论东西向还是南北向,跨度都非常大,所以导致了不同的区域的区位条件差别非常大[1]。从总体上来说,黄河流域的经济密度与交通线路的空间耦合性较好。东西向南边的陇海――兰新线和国道310、北边的京包线和国道110,南北向西边的包兰线和国道109、东边的北同蒲――南同蒲线、太焦线和国道205,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交通的整体框架。而在这个交通框架的沿线区域,是黄河流域经济活动密集、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在这个交通框架内部,还有东西向的国道307,其沿线经济活动虽然不是很密集,但在其东边的石太线――石德――胶济线的沿线区域,则是属于经济较为密集的地区。在黄河下游穿过的南北向的京广线和京九线等铁路的流域内,都是经济非常密集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流域内的交通整体框架,具有沿河道布局的特征。这可能与交通干线的作用和布局原则有关,因为在农业和资源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经济活动的沿河道密集现状,这就导致了交通干线的沿河道布局。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流域内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动力,从而奠定了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主要设施基础。

2.5 市场容量:众多密集的人口资源

应当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拉动向由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齐驱拉动的发展方式转变,这样有利于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部世界的依存度,减小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黄河沿岸经济腹地9省区共有人口4.0988亿,是我国涵盖人口数量最多的经济开发带,其后续发展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逐渐显现。其中,黄河流域的郑州、济南等核心城市是全国人口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随着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黄河沿岸经济带所需要的商业、技术等高科技人才,必定会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他们作为流域内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可以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能够提升沿岸经济带的消费水平。可以预计,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人才集聚效应,将有利于拉动区域消费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还要看到,黄河流域腹地广大的农村地区,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并且能够培育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

2.6 先决条件:沿海开放的强力拉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座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工业基础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科研文教事业比较发达,既有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又有进行对内协作的网络,经济效益上乘,是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达的引擎。这些城市实行对外开放,能够发挥本身具有的综合优势,更好地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知识和市场,推动老企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造,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使着城市经济从内向型朝着内外结合型的大方向转进。经验表明,沿海开放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近年来,由于以投资和出口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因此以沿海巨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发展内地势在必行。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长江流域和陇海铁路沿线这两个经济带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而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利用沿海开放的巨大成就来强力拉动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进程,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现在看来,沿海开放的重大成就,不仅能够为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资金来源,而且更重要的是沿海经济大发展能够为开发建设黄河沿岸经济带提供拉动力量和成功经验,通过借鉴沿海开放的发展模式来加快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进度。

3.黄河文明视角下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关键环节

应当看到,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各项发展指标体系,均有待于完善与加强。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国家的开发政策投放向沿海、沿江地区倾斜,长期以来走的都是以农业奠基工业的发展道路,所以形成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瓶颈,严重阻碍了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进程。在进入21世纪以来,怎样突破和解决如人均收入、资源保护、产业结构、三角洲建设等瓶颈问题,已经成为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关键所在,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3.1 提高黄河流域人均收入,逐步缩小东西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我国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2006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而黄河流域就是这个问题的缩影。鉴于此,在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黄河流域地区由于历史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一直比较落后,其经济发展速度及开发程度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国家贫困县大多数分布在黄河中上游流经省市。黄河沿岸经济带除了下游入海口处的山东省外,其余8个省区均属于中西部地区,具有城镇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比例高等显著特点。

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拉大的情况下,出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考虑,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发挥国家投放的政策优势和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已经先发展起来,人均收入较中西部地区有明显较快提高,这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即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然后起到带头作用拉动落后地区和人民跟上来,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目标。近年来,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我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了马太效应,这样极其不利于保持社会稳定。而从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的角度来讲,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3.2 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步

值得重视的是,黄河流域及其沿岸地区经过长时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河道断流等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问题,导致黄河流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目前,黄河沿岸经济带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给沿岸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水患及干旱灾害,而且严重迟滞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步伐。为此,加强黄河水利、沿岸林业、区域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是今后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环境资源现状,现阶段必须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区域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战略的突出位置。

必须指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资源支持,是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基本前提。由于黄河流域的资源和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所以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资源的修复和培育,来加大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环境资源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通过还黄河以历史原貌来拉动和促进黄河沿岸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惯性作用,黄河沿岸经济带目前主要还是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的采掘业,如山西的煤矿开采及河南的石油开采等,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证环境、资源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黄河沿岸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3 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良性互动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必须强调的是,解决黄河流域发展问题的关键是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关键是产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河沿岸经济带建设还很不完善,首先是获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黄河沿岸经济带上,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重型结构为主。经过长期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基本奠定了能源、原材料在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然而,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不仅使产业的质量、效益一直在低层次徘徊,而且还严重地破坏了黄河流域的资源和环境。由此可见,尽快调整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近期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促进循环型经济,加大规模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生态农业,提升绿色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下游沿海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海洋产业的发展措施,大力强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力度。

为此,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提高产业层次,二是要实现产业良性互动。产业良性互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些产业之间通过政府指导和市场调节,形成相互间的互补性联动发展;而要实现产业良性互动,产业结构优化无疑是前提条件。目前,黄河沿岸经济带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集聚与产业层次水平均有待提高。除此之外,由于有利的资源支持和顺延的产业环境,致使各个产业、各个行业之间存在不少相互交叉的地方,这有利于协调共同开发,从而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如黄河沿岸区域的农业与生态观光业、矿产采掘业与设备制造业,水资源治理与现代农业、水电业之间,都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只要充分利用黄河沿岸经济带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注重使各个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就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3.4 加快黄河三角洲建设步伐,打造黄河流域经济引擎是区域开发的基本模式

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长期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这个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是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 450平方公里,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黄河三角洲最突出的特点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并存。这里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辽阔的海洋资源,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丰沛但年内分配不均的黄河水资源,适宜温带农作物生长的气候资源,还有地热和风能、太阳能资源等等,能够有力地支持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成长为区域经济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三角洲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已初步建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农牧渔业基地。但是,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目前这里还处于初始开发阶段。因此,有计划地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注重保护黄河三角洲资源和环境,努力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是摆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把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相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体现黄河三角洲的综合利用开发价值。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龙头,通过打造黄河流域区域引擎的开发模式,必然能够拉动加快黄河中上游区域的经济开发进程,也能够加大黄河中上游区域的环境治理力度,从而提升黄河沿岸经济带的整体开发水平。

4.黄河文明视角下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对策建议

必须看到,推进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目前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借鉴国际开发经验等,均应当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视野。当然,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按照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模式来加以综合开发建设。那么,怎样利用好区域资源、政策优势及国际上先进的河流开发经验,是当前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4.1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前提与必要条件。在黄河流域,除山东、河南两省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以外,其余7个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均相对薄弱。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不仅铁路、公路密度不高,而且公路路网的等级也很低,通达深度偏差。因此,要想加快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现实进程,必须加快以交通、邮电、通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推进铁路、机场、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完善中西部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加强电网、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政策关怀;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来加以推进。根据《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远期到2025年,将建成古贤水利枢纽,基本形成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调控体系,利用古贤水库拦沙和以小浪底、古贤水库为主的联合调水调沙,届时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基本能够保障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水资源安全和合理的应用要求。

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这两大战略,已经对中西部地区投资了许多重大工程,在民航业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在 “十一五”期间,我国西部地区规划新增建设机场37个,迁建机场6个,改扩建机场31个,全部投入资金高达520亿元,其中新建机场投入资金为96亿元,位于全国各地区首位。因为铁路和公路建设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所以要实现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综合开发,铁路和公路的连接和沟通作用必不可少。在我国,由于受政策性的影响,待开发地区往往面临交通状况落后的制约现象,所以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现实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干线的带动作用。当然,黄河沿岸经济带的铁路、公路交通设施建设,也会随着我国投资方向的转移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与强化。对于黄河流域的水路交通几乎瘫痪的状况,必须尽快地加以改善和改造,使之能够通达起来,适应区域经济开发需要,并且与迅速发展和逐渐完善的陆路和空路交通建设一起形成体系,成为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主要支撑。

4.2 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全球视角来看,世界经济发展正在由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时代,开始走向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代[3]。放眼于时代潮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治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的局部生态条件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从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并且在这方面还有进一步恶化的消极趋势。其中,植被破坏和森林稀少是黄河沿岸经济带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理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应当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现实情况出发,加快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搞好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为黄河流域营造一个稳固的生态屏障。

在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上,要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光靠自然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同时考虑当地居民的生存和致富的问题。因此,对黄河沿岸经济带进行生态治理,必须有一定的机制和政策及法律作保证。在这方面,黄河流域有些地区已经初步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如陕西省的延安市,通过实施有效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并且把原来承包30年的荒山荒地变成现在的50年,甚至80年和100年。在这里,村民开始承包的时候,土地价格非常低,一亩地只有十几块钱;后来推向了土地交易市场,一下子使土地的价格上去了,农民觉得土地有价值,所以甘于投入[4]。必须看到,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绝不是就改善环境而改善环境的单项问题,区域经济建设也绝不是就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一种任务,而是要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协调于可持续发展。因此,黄河沿岸经济带要从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虑,必须处理好开发和治理的关系,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走正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之路。

4.3积极优化沿岸产业结构,注重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

庸讳言,黄河沿岸经济带作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区,在过去由于技术手段落后、经济规模不大等条件的限制,致使能源开采一直采用粗放型模式,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没有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地的国民收入。依据黄河沿岸经济带的能源结构、资源分布、开发生产及环境要求,区域能源开发方向应当锁定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调整主要能源生产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开发煤层气、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全面推广和应用洁净煤技术,努力把黄河沿岸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保证。在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上,必须完成清洁能源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整个流域分区段重点开发水能资源;二是在黄河三角洲和陕甘宁地区,要扩大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力度,特别需要重视鄂尔多斯天然气的资源开发;三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建设,要注重在转换煤炭生产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煤层气资源。

必须看到,一味地开发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并不利于黄河沿岸经济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在提升资源型产业开发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指出,黄河沿岸经济带不仅跨越9个省区,而且都是国家粮食的重要产区。面对国际粮价不断波动性的上涨行情,黄河沿岸经济带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有利于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整体进步。与此同时,由于黄河流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沿线9省区的旅游部门应当紧密合作,共建旅游线路,深度开发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必须以旅游项目开发为契机,拉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贸活动,全面加强黄河沿岸经济带的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拓展旅游服务领域,追求区域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4.4 积极采取提高农民收入措施,注重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

在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进程中,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与此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黄河流域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种现象,与黄河沿岸经济带作为全国的矿产和农业资源重点区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在黄河沿岸经济带上,由于人口数量多,工业基础不完善,所以存在着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问题。为此,近年来,国家为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做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安排。如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收农业税、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提供无息贷款等惠农政策,在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中已经初见成效。在到21世纪中期的国家战略机遇期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要从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农村经济现状出发,着重在主要方面做出务实努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产品产供销区域一体化;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渠道扩大农民就业,引导广大农民向着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必须正视,黄河沿岸经济带所经流域,除山东属于东部地区外,区域内其他8省份均属于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比重比较大,是今后全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区域。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黄河沿岸经济带推进城镇化的条件日渐成熟,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使黄河沿岸城镇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由以往单纯注重城镇规模的扩大向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转变,走好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来提高黄河沿岸城镇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使黄河沿岸城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在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上,除了城镇规划要注重实现科学化、法制化之外,还要大力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4.5积极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注重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主于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相互关联,在生态功能上相互依存。因此,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全流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之间关系,以确保全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然而,在黄河沿岸经济带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生态景象,发生了环境破坏与人口不断增长、人与环境矛盾更为突出的实际情况。鉴于此,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人与环境和谐原则。这就要求,任何一方在从事经济开发、资源利用和环境整治的活动中,都不能无视其他方的利益和权力,杜绝有损他人、以邻为壑的行为。特别是在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物排放和治理、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要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为重,兼顾邻近各方利益需求。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实现黄河流域整体经济利益与各省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结合和统一,应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归宿。这就需要各经济利益主体根据国家倡导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精神,从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实际情况出发,跟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因为黄河沿岸经济带各利益主体的全面联合与协作,是促进区域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和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保障,是扩大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动经济布局合理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流域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整体利益,以利于黄河沿岸经济带合作开发的总体目标。基于这一要求,在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进程中,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应当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有益于缩小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有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4.6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开发,注重借鉴国内外的开发经验

应当认定,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是借力于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重大战略举措。鉴于此,黄河沿岸经济带作为后发区域,应当积极借鉴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开发模式,积极引进外资,借鉴国际流域经济开发经验,来打造黄河沿岸经济增长极。如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断流现象、河道污染等问题,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的困扰。在当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流域经济中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注意保护环境,破坏了流域的自然生态,才使得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迫使相关地区不得不采取环境治理与经济开发并举的政策安排。如欧洲的河流水污染防治,是从政策、管理、技术三方面入手的,各方面都付出很大的努力,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制定了《欧盟水框架指令》,从而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目标、原则和措施。

正是借鉴于国际流域开发经验,为避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黄河国际论坛。该论坛旨在借鉴世界有关国家的流域治理与开发模式,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开发的进程和效率。我国的黄河流经9个省区,如欧洲的一些河流要穿过多个国家一样。如多瑙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经过合作开发与综合治理,都已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景观,为欧洲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有鉴于此,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河流经济开发经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流域经济开发模式,来提高黄河沿岸经济带的资源利用效率,大力降低再开发成本,从而实现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把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变化规律》(G199904360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战略导向研究》(07JHQ0054)。

参考文献:

[1]周二黑.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工具研究[C].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

[3]刘思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4).

[3]井书光. 黄河流域最终要走生态经济之路[J ]. 中国林业,2002,(2) .

[作者简介]李靖宇(1949-),男,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共大连市委和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发改委库存专家组成员、世界华商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黄猛(1984-),男,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助研。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2008-06-28(责任编辑:启方)

上一篇:中国通信制造业研发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与动力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