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唐人物画家阎立本艺术成就

时间:2022-04-06 11:27:58

浅谈初唐人物画家阎立本艺术成就

[摘要]唐代的人物画在其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进入了黄金阶段。初唐最负盛誉的人物画家阎立本,他的人物画不仅代表着初唐的人物画最高水平,其艺术成就同时也对盛唐、中晚唐及后世人物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物画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步辇图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73-02

阎立本(约601~673年),雍州万年人(今长安),身为工部尚书,这个职务理应是掌管土木营造的,但因其绘画方面的突出才能而常受命作画,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促使其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成为初唐时期最负盛名的画家。据《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阎立本“有应务之才,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①。在阎立本的艺术成就里,最著名的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可以说阎立本代表着这一时期我国传统人物画的最高水平。由于阎立本官居要职,长居宫中,他的艺术思想自然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相一致,以宣扬安定团结、歌颂统治为目的。阎立本创作的人物肖像画,见于史册的有《宣圣像》《王右军真》《李思摩真》《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窦建德图》《混元上德皇帝像》②《虢王李元凤真》③等。《隋唐画家轶事》一书中曾写到阎立本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画过肖像,被称为冠绝古今。这幅《唐太宗像》又被善画者传摹在寺庙“元都观”中。④

阎立本作品中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由于其表彰而备受重视,史册多有记载。《秦府十八学士图》是武德四年,唐太宗下令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等十八位贤臣名将画像,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又诏阎立本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并亲自作赞。所画之士或是栋梁之才,或是有识之士,又或是效忠之勇士。将其像绘于凌烟阁正是对其才干、学识、功绩的表彰嘉奖。

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中,还保存有北宋人游师雄根据流传的粉本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图的残石四幅,从石刻画看,人物皆呈全身正侧面站立像,人物脸部多已残缺,但仍能够观察出人物具备不同的相貌特征和精神气质,衣纹为铁线描,具有初唐人物画的特征,从这些石刻《凌烟阁功臣图》残本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整个人物体态方面还受到时代表现技巧的局限,还显僵化缺少变化,但其已经开始注意到塑造刻画不同的面部特征以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的个性特征。

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已所剩无几,以下我们就对其典型的历史人物肖像画《历代帝王图》和带有肖像画性质的记事性人物画《步辇图》进行分析,结合上述内容归纳他的艺术特点和对唐代人物画发展的意义。

《历代帝王图》(现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绢本设色,横卷51cm×531cm)是一幅杰出的历史人物肖像画,画面描绘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形象⑤。这些帝王有的站立,有的坐姿,多数头戴轩冕,构图上采用“主大从小”的方式,以小衬大,以突出帝王形象,区别身份。十三位帝王形象具有各自典型的性格特点,均合乎史料对其形体特征及性格特点的记载。可见画家是通过了解历史、熟悉对象,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对其想象风采,从而创作出性格鲜明的帝王形象。如“曹丕博闻强识,就画的目光敏锐;陈顼无能平庸,就画的两眼无神,软弱松弛;杨坚表面平和,心中有计谋而多猜忌,就画的是一种深沉而有谋略的神态”等。如此典型性格的刻画,表现出阎立本在创作时刻意注意到人物的传神,对各位帝王的面部五官,尤其是眼睛和嘴,都根据其不同的性格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从而体现出生动形象而又各不相同的精神气质。线条技法方面,阎立本沿用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铁线描,但线的表现能力得到发展,人物的衣纹、轮廓以及面部的五官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线条的变化也使形象较前代更为生动、体积感增强。关于色彩方面,据清代李佑贤《书画鉴影》上记录说:“侍从大多是玄冠绯衣或朱衣素裳;刘弗陵是朱衣墨缘;刘秀、曹丕、孙权都是朱衣朱裳;杨坚玄衣朱缘,但司马炎缘间有星纹;陈顼是玄衣冠弁;陈蒨是素弁淡赭衣青缘,衷衣露色背纹;陈伯宗是素弁绯衣玄缘青披;陈叔宝是青弁绯衣墨缘;杨广是黄弁玄衣朱裳”⑥。由此可见,除了个别帝王衣服用淡色以外,其余都大胆运用了重彩颜色,因此,笔者认为《历代帝王图》原作的色彩应是不失庄重而又色彩富丽的。

《历代帝王图》在人物个性特征的描绘、线条变化及色彩变化方面较之前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征明显,线条富有粗细变化使得人物形象生动而显立体,色彩瑰丽。这充分说明,我国肖像画的写实技巧到唐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人物形象除了主要人物的面部刻画外,对侍从的刻画还存在概念化的痕迹。头型、五官、表情都缺乏变化而显得千人一面,这标志着当时肖像画发展存在着时代局限性。

《步辇图》(现藏与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38.5cm×

129cm)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来迎公主,受到唐太宗接见的历史事件。《步辇图》的画面以唐太宗和禄东赞为中心人物,表现出隆重而亲切的会见场面。画面中禄东赞头戴平顶小帽,身着窄袖长袍,前额有明显的皱纹,眉头微蹙,颧骨高而凸显,表现出一位具有藏族民族人物特征的朴实而谦恭的使者形象。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体态魁梧,面相丰腴,面部表情刻画尤其生动,双目上挑,嘴唇微闭,胡须飘拂,体现出唐太宗雍容大度的皇帝风范。同时体态外貌都很写实,与唐人所画的其他唐太宗十分相似。全图没有背景,只是着重于人物的刻画,以细劲的用笔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同《历代帝王图》一样,《步辇图》中除了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之外,身边的侍女表现得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特征可言。

以上两件珍贵作品,充分地说明阎立本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写实现实人物方面具有高超的技艺。由于他是初唐极富盛誉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无疑对初唐人物画产生重要影响。经过两幅作品的分析,笔者试归纳其对初唐人物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第一,他继承延续了前代的铁线描法,而又在创作过程中丰富了线条的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写实。第二,在传神技巧方面,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深入刻画,尤其是眼睛和嘴角的刻画,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倍感真实。第三,他的作品创作不再有背景描绘,不再沿袭古代人物画借景言事的做法,而是强调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画,使人物真正成为画面的中心内容,加强了人物在画面中的分量。第四,在构图方面,采用“主大从小”以小衬大的表现方法,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地位、主次等关系。这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观念。这些基本方法对盛唐、中晚唐乃至后世中国人物画的技法及构图处理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第一版)[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P167.

②绘事備考(卷三).四库全书(第826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P132-133。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第一版)[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P167-169.

④冯立著.隋唐画家轶事(第一版)[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7月:P25.

⑤十三位帝王为:汉昭帝刘弗林、汉光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宣帝陈頊、废帝陈伯宗、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⑥冯立著.隋唐画家轶事(第一版)[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7月,P28.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第一版)[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

[2]绘事備考·卷三.四库全书(第826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版.

[3]冯立著.隋唐画家轶事(第一版) [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7月.

[4]何志明,潘运告编.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

[5]陈绶祥著.隋唐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版.

上一篇:雕塑在中国的发展 下一篇:福建泉州磁灶窑军持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