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06 06:27:45

基于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渐趋下行,状况堪忧。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应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原因,采取恰当策略,运用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精髓的根苗深植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必将实现大学生人素养的大幅快速提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当前我国处于历史转型的关键期,大学生身受市场经济大潮、社会变革、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人文素养状况堪忧,“有知识没文化”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民族的脊梁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那么如何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系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凝聚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宝库。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功用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基因之一,古已有之。《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有人性、教养之意。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文”主要指与科学素质相对,侧重文史哲等非实证性学问,着重培养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是“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1]。其涵盖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2]。我国传统文化是人文知识的渊薮,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1.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光耀古今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无论深处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宏大的梦想。《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则之一,大学生当汲取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

3.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拥有博大的胸襟。

谦虚谨慎、胸襟豁达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必要因素。《墨子・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天人合一”,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各种人或事,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4.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

灵魂的高尚源于个体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主流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天下为公”和“舍生取义”思想是集中体现。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绵延不息,正是因为每到危难时刻,总有无数古圣先贤舍小我成就大我。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榜样,不断吸收正能量,积极构建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偏颇的教育模式和考核体系,加上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出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结果。

1.学习兴趣阑珊,人文知识欠缺。

经过十余年寒窗苦读,巨大的考试压力已渐渐摧毁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进入相对自由的空间,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网络获取信息,这种“浅阅读”效果无法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单一,专业教育取代人文教育,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渠道严重受阻,鲜有机会补充人文知识。

2.心理素质薄弱,进取精神贫乏。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家长会替孩子谱写人生剧本,大小事务一应代劳,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情感、交际、就业等问题,或不知所措,或思想偏激,这引起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普遍忧虑。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对大学生处理各种关系、积极乐观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诚信精神失落,责任意识淡薄。

诚信和责任是大学生的宝贵品格。长久以来,高校是“象牙塔”,是一方净土,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渗透校园,不断冲击着本已薄弱不堪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某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大幅度滑坡,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集体、民族、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诚信精神渐趋失落,责任意识渐趋淡薄,缺乏最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

4.功利色彩渐浓,人生理想模糊。

我国某些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追求“功利”,大部分时间精力被繁重的课业占据,家庭、学校、社会都在要求学生不断刷新分数,提高成绩。进入大学之后依然面对各种压力,尤其是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得不极具功利地参加各种考试,获取形形的证书,以求为就业加码。可是说,不少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全方位地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各种人文学习均未曾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内心,加之重利主义的辐射,各种阶段性急功近利的追求,让部分大学生疲惫迷茫,对远大的人生理想感到飘忽虚无。

三、提升策略

“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3]。怎样挽回颓势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严峻课题。

1.完善高校课程设置,调整传统文化权重。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缺失,远未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完善教学体系,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权重。可以采取增加选修课等手段,坚持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传统经典作品均可作为选修内容,有目的地要求大学生完科的学习,实现文化传递,奠定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以美国久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虽为理工类院校,但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较理工课程毫不逊色,考试要求亦相同。已成为该校人才辈出的利好因素之一。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与教师关系密切。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影响亦最大,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勤勉的治学态度、博大的家国情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每一位同学。因此,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高校建立一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3.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品味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阅读经典本身就是在与智者对话,可以训练思维、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无形中提升了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中间有序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特别是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就提供一份详细有梯度的书目,让其按图索骥,有步骤地进行经典阅读,最大限度地与“快餐式阅读”抢夺阵地。定期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

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并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具体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造人文设施、人文景点,其间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选种梅兰竹菊等植物,在长廊上适当的位置可撰写著名的诗词文章。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读书会、学术报告会、音乐会等。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大学生置身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之中,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5.建立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牵动各方的工作,需要高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家庭应调整功利主义的单一做法,从学生长远利益考虑,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政府一方面应当进行教育改革,减轻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创设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一方净土。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各方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形成常态化管理,不但可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得以传承。

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回归显得刻不容缓,应求计于传统文化。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多方协作机制等策略的实施,传统文化知识必将在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升华成可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合乎仪礼规范的人文行为表现出来。唯有如此,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既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46.

[2]张东明,张晓磊,主编.素质教育新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49.

[3]廖才英.高等教育管理虚实论[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30.

上一篇:追寻幼儿教育中的生命本真 下一篇: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