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时间:2022-04-05 11:33:01

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外科手术疼痛控制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一般护理,一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中疼痛程度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组的疼痛主要集中在1~2级疼痛,而一般护理组主要集中3~4级,两组疼痛比较显示1级、2级疼痛的比例护理干预组高于一般护理组,3级、4级疼痛比较:护理组高于护理干预组,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外科手术 疼痛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12-02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影响着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1]。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见于每一位术后病人,尤其在非全麻手术过程中,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机体的疼痛会引起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造成血压、心率的大范围波动,致使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也为术后的病情恢复带来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严重的术后疼痛常常导致病人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修复、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术中对疼痛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评估,采取一些必要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是手术室护士的重要职责和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患者针对术中疼痛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全部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手术治疗。男45例,女55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6.5岁。术前均无明显心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中采取局麻麻醉方式的有70例,是用2%的利多卡因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为30~150min。采用单纯局麻的为30例,采用1%的普鲁卡因行术区局部浸润麻醉,手术时间为30~100min。

1.2 对疼痛程度采取的判定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VRS疼痛评分法: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与此同时,还观察患者的行为变化及其相关病理生理的相关改变。若产生疼痛剧烈之时,患者能出现或不安、呼叫,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脉率改变、影响呼吸等症状,严重者一般能导致消化系统的改变如恶心、呕吐,将使患者产生极度恐惧等,这些都属于术中疼痛评分的客观指标。

1.3 护理方法

一般护理组给予常规的术前宣教,全面了解患者疼痛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等等。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分别如下:

1.3.1 一般护理组的护理措施

1.3.1.1 术前宣教。护理人员术前到病房探望患者,给予亲切问候和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了解病情和患者的一般情况,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使其对手术治疗有比较现实的认识,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时应注意事项,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手术患者接触取得患者信任,减少恐惧,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中应关心体贴患者,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手术患者接触,获得患者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稳定情绪,解除焦虑,从而在心理上树立起信心。

1.3.1.2 全面了解患者疼痛状况。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的:如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对疼痛的反应、疼痛发作时伴随的症状,做到有的放矢,使护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1.3.1.3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尊重病人的人格,相信病人主诉,接受病人对疼痛的反应,确认病人的痛苦等,帮助病人正确对待即将发生的疼痛。

1.3.1.4 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要应尽量避免病人受到不良刺激,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如听音乐、听故事、看电视。指导病人了解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咳嗽时按压切口两侧等。另外在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1.3.1.5 其他一般护理。注意术后病人变换、咳嗽等一些活动防护,防止因此加重疼痛。协助病人翻身,坐起时动作应轻柔,可将一条结实的带子系在病人床尾栏杆上,让病人坐起时拉紧带子。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牵拉引起的不适感和疼痛。定期切口换药,防止感染[2]。

1.4 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措施

1.4.1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心理护理质量高低决定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术前向病人介绍手术的一些情况,如术后身上带有管道的种类、部位、用途及术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处会有疼痛,并向病人介绍一些镇痛知识,使其对术后疼痛有充分心理准备,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3]。由于疼痛并非简单的感觉而且具有主观特性,运用药物一心理综合镇痛法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有:①改变病人的认知。即帮助病人集中精力从事某项活动,形成疼痛以外的专注力,使痛阈提高。如让病人听音乐、看影碟以转移病人注意力。多个研究表明通过听音乐或看影碟形成听觉或视觉刺激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4]。②松弛法。通过锻炼放松肌肉,缓解血管痉挛,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减轻疼痛。治疗时使病人保持一种舒适自然的坐位或卧位;然后指导病人从头到脚依次放松全身肌肉,闭目凝神,平静呼吸[5]。③暗示法。即通过治疗者的说服、保证或其他方法刺激病人语言信号系统,解除其焦虑不安情绪,以减轻疼痛,或增强各种镇痛的治疗效果;在疼痛时也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6]。④催眠法。患者被催眠后,意识范围缩小,暗示感受性增强,因此医学上常常将催眠和暗示联合应用[7]。

1.4.2 麻醉过程中的疼痛护理。在麻醉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交代麻醉的方式和麻醉时可能引起的不适感,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配合麻醉师顺利完成操作。给药后,要及时询问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告诉其哪些是正常感觉、哪些是异常感觉。对于一些高度紧张的患者有时候会把触觉当成痛觉,并且表现出明显的疼痛表情,此时护士给予一定的安抚解释工作,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1.4.3 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护理。在手术开始后,护理人员应尽量多在患者身旁观察病情,使患者感到亲切。注意调节室温,术中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擦汗,使患者感到亲切、有依托。应用有关技术和心理学知识来帮助患者克服疼痛,给予精神安慰分散注意力,思想放松能促进药物止痛,有助于患者关闭疼痛冲动的“门”。术中注意保温,尽量减少患者肢体的暴露。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如痛苦面容、出汗、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加快等,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采用适当的疼痛评估方法,评估患者疼痛是否减轻或加重、镇痛效果如何等。

1.4.4 用药护理。目前控制术后疼痛常用的药物有:①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息痛、镇痛新等)。此类药物的共同作用机理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无成瘾性,镇痛效果中等,但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易引起胃黏膜出血或诱发溃疡。故在护理过程中应着重观察病人有无用药后腹痛及呕血、便血的情况发生。②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可待因等,止痛效果好,但多有成瘾性、抑制呼吸、恶心呕吐、瘙痒、下肢麻木、感觉障碍、尿潴留等副作用,一般多用于急性剧烈疼痛和术后早期止痛。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药物作用、适应证和副反应,及时观察和评估镇痛效果,帮助病人达到最大程度舒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根据手术大小、疼痛程度选择口服、皮肤贴剂、皮下注射、肌注和直肠给药等方式,严格遵守医嘱,避免造成病人的药物依赖性。③)辅镇痛药(地西泮、异丙嗪等)。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3]。

2 结果

我们从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的分级比较见表1。从表1就可以看出护理干预组的疼痛主要集中在1~2级疼痛,而一般护理组主要集中3~4级,两组疼痛比较显示1级、2级疼痛的比例护理干预组高于一般护理组,3级、4级疼痛比较一护理组高于护理干预组,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行护理干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紧张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感觉,从而减轻了患者手术中的痛苦,使手术顺利进行。

3 讨论

疼痛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认识的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控制术后疼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疼痛护理的效果,与护士具备镇痛知识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疼痛在手术过程中,虽然轻度疼痛是短暂的,但是疼痛严重时,将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手术后的恢复。减轻痛苦是患者的权力,更是医务人员的义务。近年来,国外控制疼痛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护理人员对疼痛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也随之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减轻了术后患者痛苦,为患者康复、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对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充分体现了护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特点和护理理念,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在新的镇痛治疗模式下,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护士职业培训,使护士掌握控制疼痛的新方法和新理念,以此来推动术后镇痛护理技术及观念的更新。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比较分析显示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紧张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感觉,从而减轻了患者手术中的痛苦,使手术顺利进行[4]。

总之,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是反映护患关系的指证。术中护理在术中疼痛控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抗疼痛的能力和信心,缩短手术时间,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病人疼痛中所起作用,要认真学习及掌握疼痛护理的有关新知识和技能,改善护理质量,使疼痛病人获得体贴和细心照顾,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8。

[2]毕娜,姚梅芳,徐美英,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5):211-214。

[3]潘丽,罗燕,外科手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J],中华实用医学,2004,6(3):117-118.

[4]方立公.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疼痛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0)

上一篇:优质护理对急诊剖宫产的重要性 下一篇:超声刀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