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

时间:2022-04-05 07:37:44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一大批母亲形象,这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笔者仅以《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一厘米》中的母亲形象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博大无私,为孩子奉献挚爱的母亲形象

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平凡又感人的母亲形象。

文中有一非常感人的细节:年底父亲“清算”“我”平日功课,“我”挨打,呜咽着背书,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最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一片断,真切、细腻、感人。母子连心,竹板打在儿子身上,也就是打在母亲心上。儿子挨打,母亲的“哭”、“抱”、“吻”,充分体现了母亲的慈爱;同时母亲硬着头皮说“打得好”,这也是爱,“为的是希望她儿子上进”,有哪一个做母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呢?尤其是在那样的一个社会,孩子的成功是做母亲的最大的欣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体会文中所展现的母亲对孩子博大无私、绵绵不绝的疼爱与呵护,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学会感恩。

二、艰难挣扎又难以割舍亲情的母亲形象

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则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

把孩子送给别人家,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肯定有好处,同时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如果穷人真的将孩子送走也是无可指责的。但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孩子是换了又换,最终他们还是没有将孩子送人。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呀,骨肉亲情是再优厚的条件都无法买断的。“送”与“不送”体现的都是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文章中单独对母亲的描写只有一小段,“孩子母亲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了,她很不好意思的说:‘简直没法跟您说,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门……能不能答应我用这个女孩把他换下来?’”一段话,母亲找了三个理由,先是和过世的婆婆一模一样,再是对不起当家的,还有孩子已经对父母有了印象,诸多的借口无非是想换回二儿子,可见母亲为此费了多少心思,如果不是对孩子的爱,母亲又何必如此呢?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围绕“送与不送”来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天下父母的这种矛盾而又伟大的爱子之心。

三、深陷痛苦却又时刻牵挂孩子的母亲形象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把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刻画得催人泪下。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城市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以及离异后重组家庭的数量直线上升,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总认为父母离婚了就不再爱自己了,特别是再婚的家庭,孩子更是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有一种被抛弃感。于是它们或是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或是自暴自弃,成为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学生。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就像作品中的离异母亲,尽管不在孩子身边,但对孩子的爱是至深的,从来都不会改变。学生只有理解了母爱,才能懂得感恩,珍惜自己的生活。

四、自爱坚强,能给子女以引导和示范的母亲形象

毕淑敏《一厘米》中的陶影是一个非常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母亲。作品写她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陶影眼里却是一件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关系到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大事。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有自尊的母亲形象。这与大多数作品中的顺从迁就、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不同,这样的形象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母爱博大无私、宽厚仁慈的一面,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母爱中正直、坚强与有尊严的一面,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做一个诚实、正直,拥有美好心灵的人。

教材中也有一些反面的母亲形象,比如《甜甜的泥土》中的后妈,没有给自己的继子以关怀,把家庭劳动的负担全都压在孩子身上,又不能给孩子以所需的营养,非但如此,还要打骂孩子,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将这一人物淡化,并结合现在一些善良的继母形象,让孩子重拾对继母的认识,并主动争取继母的爱。

教材中的亲情元素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教育功效,让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情感教育的洗礼,最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又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上一篇:把散文的阅读与应考统一起来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