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的智慧之光

时间:2022-04-05 11:15:17

论“和谐”的智慧之光

摘 要:对“天人合一”的诗性智慧进行审美解读,揭示中国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和谐思想,分析和谐美学的主要表现方面,揭示“和谐”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针对目前美学界存在的的失谐问题,对所持有的人生态度作出积极回答。

关键词:天人合一 审美 和谐 境界

世间万物由于延绵不绝地从相同的根源而化生,因而统合成一体。换一种说法:万物通过创生的过程得以统合。于是,在道或天的形象覆盖下的万物实为一体,万物都共同分有实在的本性。如孟子的“知性即知天”就是把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放在认识论高度上加以思考的。①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这种强调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和谐化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美的本原问题和审美的归宿问题就逻辑地统一在“天人合一”观念中。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指出“道”(“天”)是万物的本原。庄子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实为道之美。

从另一方面看,审美的最后归宿是人合于“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并把这种境界称为“天乐”境界、“、至乐境界,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所谓“乐”是人与自然合一的情感体验结晶。

如何达到天人合一?老子就认为要认识到无形无象的世界本体——道,主体必须“抱一”“守中”“涤除玄鉴”。 庄子则主张“心斋”“坐忘”,要求主体要“虚而待物”。

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和谐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倘以儒、道、禅三家来看,更能看出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三家美学中,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儒家注重现实的人伦之和(人和),道家崇尚心灵的“天和”之境,禅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圆成(心和);正所谓“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

在中国哲学中,和谐化辩证思维的的运用随处可见,并由此形成一系列对偶范畴。如:理与气,心与物,阴与阳,道与器,形与神,虚与实,体与用,性与情,理与欲,义与利,名与实,知与行,动与静,内与外,天与人,法与礼,有与无,道心与人心等等。诗人的阳刚与阴柔,豪放与婉约,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等性格,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诗性智慧。和谐辩证化思维更强调双方的互摄、互化与互生,更强调差异的和谐化与对偶的统合化,因此,在中国“和合”文化中,类似上述的对立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而只是和谐的表征。②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就是强调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刘勰进一步发挥文质的辩证关系为一方面是“文附质也”,另一方面是“质待文也”,提出“文质相称”的创作主张。

对“和”美的追求,和谐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这种和谐美学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美与善的统一。这突出表现在儒家美学思想中。如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就是强调人只有与“仁”(善)相融一体,才能体现出美来。在艺术领域中,荀子谈音乐,主张“美善相乐”,认为真正的音乐是美与善的统一,能起到修心养性、美化道德的作用,王充谓“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论衡?佚文篇》),则把文艺看成是劝善惩恶的工具。

二、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突出表现在庄学与玄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反映在中国美学中,人与环境的和谐随着当今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受到重视,在文学领域就引发了生态美学研究的热潮,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美学按照生态学世界观,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 生态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从人与环境的审美视角出发,使人们对生态美有所感受、理解和感悟,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美学把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价值观引入美学领域,深化了人们对人与环境互相依存、和谐共生关系的认识,形成了生态美、生态审美、生态艺术等新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研究范围。③

中国美学十分重视透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或有限的笔墨、色彩、节奏、线条等来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因此倡导艺术美应该是虚实相生、有无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在此基础上更追求形外之神、象外之象、景外之情、言外之意。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庄子的“唯道集虚”论、王弼的“得意忘象”说等都是从哲学上开启了这一诗性智慧。④

中国美学深刻领悟了“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诗性智慧,故而宗白华先生盛赞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⑤

“和谐”是西方古典美学的精髓所在,不仅注重形式的和谐,而且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和谐。黑格尔曾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如果没有合适的感性形式来显现,那就是失谐。现代中国正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可是面对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审美日益走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审美与申丑的失衡使大众的审美目光眼花缭乱,难以辨别鉴赏。所以大众应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自己在杂乱的文化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处净土。(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参《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意为:人能够尽力去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了天命。

② 念然:《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③ 彭立勋 《生态美学: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 》。

④ 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69页。

⑤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64页。

上一篇:浅谈民族声乐对京剧唱腔艺术中“喊嗓子”的学... 下一篇:论《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