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是主体客体的有机统一体

时间:2022-04-05 06:03:58

内容摘要:总结古往今来美学家对美的见解,得出:美是主体客体有机统一体。这对人们进一步理解美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美 主体 客体 统一体

究竟什么是美呢?这是哲学家、美学家争论了几千年的老问题,历代美学家对美的本质既抱以浓厚的兴趣,又感到谜一般的困惑。古希腊的柏拉图曾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种种美的定义,诸如美是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有用,美是视觉和听觉得来的等等,然后又一一,竟十分感慨地承认:美是难的。但是,古往今来的美学家没有视难而退,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观点和见解。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得出:美是主体客体的有机统一体。

首先,美离不开主体。美只存在于人的审美关系中,那么,美就离不开对现实进行审美的人,即审美主体。比如大地吧,但就泥土本身来讲,其色彩并不鲜艳,其形状也谈不上优美,其质地也不算光滑柔软,从外观上实在没有多少美可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是古今中外诗人作家讴歌的对象。当代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土地》来赞美它,在秦牧的笔下,土地之美究竟如何呢?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位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他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趾缝的时候,你是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痛苦、忿恨、希望、期待的心情?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言美,美却已经蕴含其中了。固然大地绿色地毯似的鲜丽色彩,无边无际的辽阔空间,都是构成大地美的因素,但如果没有”你”所涌现的“许许多多的遐想”,其美也就大为逊色了。这个面对土地产生无穷遐想的“你”就是审美主体。你从遐想中体验到的别人的或自己的“痛苦、忿恨、期待的心情”就是美的享受的必备的内容。

土地之所以能使人感到美,归根到底是因土地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或者说是“人化了的自然”,即与人发生了关系的自然。土地上长出的庄稼,奔跑的禽兽是人们不尽的衣食的源泉;遍野绿叶对空气的净化,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证。如果没有土地,人类何以立足?正因如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土地有不同的审美感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来说,中国的土地“代表着上天不可思议的赏赐,代表了财富和权力”然而只有“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当做命根子,把它比喻成哺育自己的母亲。”为了得到土地,多少劳动者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悲壮斗争,为了保卫土地,多少英雄义士英勇地献出生命;今天,人民为了让土地穿上新装,又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秦牧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从飞机的舷窗俯瞰珠江三角洲,在明净的天穹下,纵观秀丽的景色,啊,真美哪!水网和湖泊熠熠发光,大地竟像是一幅碧绿的天鹅绒,公路好似刀切一样的笔直,一丘丘田又好似棋盘般整齐。嘿!千百年前的人们,以为天上有什么神仙奇迹,其实真正的奇迹却在今天的大地上。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一个巧手姑娘所绣的只是一小幅画巾,广大劳动者却以大地为巾,使本来荒凉单调的地面变得像苏绣广绣般美丽了。一声“真美哪!”的赞叹中有多少主体的感受和情思呵!可以想象,假如大地在人们眼中只有客观的形状、色彩和空间面积,而激不起主体的遐想和感情;假如土地和人不发生任何关系,也没有经过人的改造和装扮,其美的价值将从何谈起呢?可以说,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看到对象的美。

有些人认为美根源于客观事物。风花雪月,惊雷闪电,高山大海,小溪平原,艳阳彩霞,阴雨连绵,都先于人类而存在,并没有因为没有主题的观赏而逊色。因此,许多美学家都只从客观方面寻找美的根源,美的本质。他们否定了美与主体的关系,把美看成与人无关的纯自然现象,因而是片面的。在我们看来,离开人类这个审美主体,大自然就无所谓美。

其次,美离不开客体。冰心在《樱花赞》中谈到她曾问日本朋友:“从日本人看来,到底樱花美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是: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花朵……至于对某一种花的喜爱,却是由于各人心中的感触。日本文人从美而易落的樱花里,感到人生的短暂,武士们就联想到捐躯的壮烈。至于一般人民,他们喜欢樱花就是因为它在凄厉的冬天之后,首先给人民带来了兴奋喜乐的春天的消息。既然各人心中的感触不同,美也不一样,那么是否樱花的美就在各人的心里呢?过去有不少美学家就是这么看的。中国儒学经典之一的《礼记》就认为:“美恶皆在其心。”明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进一步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这天下之物中当然包括天下事物,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外游览,看到岩洞鲜花怒放,朋友向他质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答辩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意思是说,你没有看到此花时,心中便没有这花,这花便与你心是一样寂灭的,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你看花花就存在,你不看花花就寂灭。美也是如此,你认为它美它就美,你认为它不美它就不美。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休谟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论趣味的标准》,《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这些说法不同,但实质一致,都认为美在各人心里。

我不赞同这种纯粹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事实是,美并非纯主观的东西,它并不完全随某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它各有其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的根源之一即事物客体的特征。主体产生的不同感受也是在客体不同特征的刺激下产生的。试想:如果樱花没有早开早落的特点,文人们何以会有人生短暂的感慨?如果它不是开放在“积雪还没有消融,冬服还没有去身,幽暗的房间里还是春寒料峭”的季节,怎能给人带来春天的消息?如果樱花没有多姿多彩的属性,何以能给人以兴奋喜乐的感受?不正是那莲灰色的山樱,丰满红润如海棠一般的八重樱,浅黄色的郁金樱,花枝低垂的枝垂樱,花片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地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才激发了人们振奋蓬勃的精神么?樱花如此,其他花也一样。在《卜算子。咏梅》说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香来报”。如果它没有红艳艳的色泽,怎么能让人有“俏”的感受?如果它不是开放在“已是悬崖百丈冰”的冬天,怎么会不争春呢?如果不是如雪莱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梅花怎么能把春来报?花如此,其他事物也一样。

从以上可知,客观事物本身的物质属性,同样是美不可缺少的条件。无论是美的内容还是美的形式,都离不开这个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单一的灰黄色土地固然也有其美在,如果再加上绿茵铺地,繁花似锦,枝干挺拔,果实累累,岂不更美?沃野千里是美的,但如配以巍峨的山,奇异的石,波浪滔天的海,汹涌澎湃的河,其美的魅力将更令人神往,令人倾倒。而这些都不是纯主观的感情所能左右的,只有从客体对象的变化中才能找到它的根源。

当然这并不是说主观因素不起任何作用。中国古代的荀子曾说:“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蕈而体不知其安。”就是说心情忧愁恐惧时候,什么好吃的美味,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纹饰,舒适的衣服都是感觉不出来的,当此之时。对美的感受当然也会受到影响。然而心情好坏却不能改变事物本身。因心情不好尝不出的美味,不等于它没有美味,听不出钟鼓的美声,不等于它没有美声,看不出纹饰的形状,不等于它没有美形,感受不到衣服的轻暖也不等于就不轻暖,只是因为心理意象不在此,不能全神观照,因而不能认真感受罢了。

总之,美既具有主观性,又有其客观性,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本局.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本社.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4]布丁.文人情趣的智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王国维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6]王钦韶.语文美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鲁燕,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

上一篇:论山鬼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下一篇:我国学业求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