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

时间:2022-04-05 01:28:29

高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着诸多一致性和趋同性,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也是高校提升学生事务管理针对性、实效性,营造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氛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学生事务管理;以人为本

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在产品的服务和工作中精益求精,其本质强调的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种执行学问,一种认真的态度,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更具有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运行程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为手段,以规则的系统化和精确化为主要特点,以全体员工高效协同、不断超越为表现形式,以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无疑为推动经济进步贡献了力量。高校学生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错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事务管理之中,当是提升学生事务管理效能,降低学生事务管理中不必要损害的良策和佳径。

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性质非常特殊,它兼有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日益多元化,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导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运用和借鉴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做到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切实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对日益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这是作为学生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符合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相对于常规管理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理念。具体来说,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精益求精”的主张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要求相吻合。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加快,来自方方面面的、难于预测的信息,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这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二是“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追求管理精细、细化和量化,从细微之处下功夫。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要求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推行细心观察,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真心待人,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心办事,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虚心求教,努力提升个人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精细化管理模式还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注重细节的优良习惯,细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找到关键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自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其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本质和与精细化管理基本一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责任为底线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现学生成才成长目的。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本质是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管理,强调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无缝沟通,通过代管理的人性化和管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这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天然契合。

最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方式是一致的。二者的核心都是一种服务。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形式上是一种管理,核心却是一种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着服务的理念,指导学生工作管理从单纯的“管理”向“服务”转变,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服务功能转化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以服务为基础平台,以服务育人,以服务发展人,通过服务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与支持,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现教育性与发展性统一。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促进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服务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它的每个环节都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最终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精细化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教育管理就是服务”应当成为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围着管理者转,按管理者的意志去管理,而是要求管理者围着学生转,根据学生的需求建设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对教育管理服务具体而形象的诠释,也是对教育管理服务理念的积极实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学生工作都为学生精心设计,这也正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核心所在,二者能够有机结合,促进工作高效开展。

二、精细化管理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功能探析

第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促进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融合,形成工作合力。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文中强调:“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表明管理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手段和结果。但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它的决定因素不在制度而在态度,即从事管理和被管理者的态度。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体现人文关怀,依靠人去实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机制,以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使全体人员目标一致,步伐协调、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地完成各项工作。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融合,形成工作合力,使学生工作落到实处,这也正体现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真情、真心、真意。

第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加强学生素质,提升竞争力。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小事人手,对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管理,以阶段性目标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同时,它更加注重其自身管理效能的提高和改进上,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而达到精益求精。推行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而且能增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学生教育、培养、管理中注重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使每个学生都是精品,这不仅能培养出尖子人才,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第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防止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精细化管理要求把工作做得具体、做得扎实,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使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辅导员、班主任如果能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始于细节,终于细节,深入学生课堂、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卫生、纪律、文明礼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情况,就能有效防止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把问题消除在萌芽之中。

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实现路径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一种管理方法。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事务管理之中,不仅是学生事务管理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探索,也是理论工作者重要课题。

第一,加强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我们除了要不断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模式本身的理论研究,还应关注人本主义、系统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等与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契合点。更应加强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不断转变学生事务管理观念,强化学生事务管理中人本意识,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精细化路径转换。

第二,加强学习宣传,让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精、准、细、严是它的基本原则,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简单的工作流程化,把流程的工作定量化,把定量的工作信息化。应组织教师学习精细化管理相关材料,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学生精细化管理”大讨论,弄清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出台精细化管理相关方案。

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的精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手段,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管理事务的繁杂、琐细。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详细全面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做到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精细化。

第四,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晰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责任,管理的过程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就要求制定详尽的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学生干部、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乃至宿舍长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要求,使每个人的责任具体、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保证管理环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上传下达及时有效。在落实管理责任的同时加强督查,加大学生常规检查力度,及时评比总结,使精细化管理逐步向纵深层次发展。

学校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精细的系统工程,是规范、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面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做到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切实抓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是当前乃至今后学生工作者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

上一篇:论死者人格利益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怎样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