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活”起来

时间:2022-04-05 12:27:10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平常在批阅学生习作时经常会发现他们笔下的人物没有个性。一篇记叙文如果没有鲜活生动的人物,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习作就会发现一个通病:缺少细节描写。

细节,犹如流淌在人身体里的血液,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神采和个性。那么,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如何才能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神奇的魔棒将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点活呢?让我们把目光回归经典,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寻求方法吧。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化内心

“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想必大家已经猜出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老来俏”就是《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即使年轻的农村妇女在装束上都很保守朴素,更不用说已经四十五岁的中老年妇女了。可是三仙姑却要在小鞋上绣上各色鲜艳的花朵来争奇斗艳,在黑裤腿上镶上五彩花边来卖俏弄巧。可是顶门上的头发很不配合都了,没关系,用黑手帕盖上权且充当一头乌发了。只可惜所有费尽心机的乔装打扮都抵不过年岁不饶人的悲哀,再厚的官粉也无法抹平岁月在脸上刻下的皱纹,就像再厚的白霜也盖不住驴粪蛋的黑。赵树理对她进行的这一番漫画式的肖像描写,特别是驴粪蛋上下了霜的极恰切的比喻,让一个被生活扭曲了灵魂、被封建腐蚀了的病态的滑稽可笑的三仙姑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曾经批阅过一个学生的周记,他写自己的母亲很温柔很慈爱。笔者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温柔慈爱’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过于笼统,而且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怎样让读者有同样的感觉呢?可以抓住母亲的眼神、表情或者微笑等一些富有特点的肖像描写去细加刻画。此外,母亲大多时候都是温柔慈爱的,可以选取一个典型的生活实例进行渲染。”下一次的周记交上来后,笔者看他这样修改道:“期终考试一塌糊涂的我以为回到家迎上的是母亲怨愤的目光,可是母亲脸上始终漾着的是关切的微笑,这微笑犹如冬日里的阳光,照的我从头到脚都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泉水,清澈、清凉,滋润着我因考试失利而焦灼的心;更像黑夜里闪耀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

(二)语言描写――只言片语见性情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个人挨近我们!”

“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乞丐,给这个流氓!”

“那个人”“乞丐”“流氓”都是“好心的于勒”,大家一定会问:“怎么一个人会有这样多的称呼?”原来,起先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发了财,因为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并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可是当他们终于看到了于勒时,态度忽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既惊恐又厌弃,就因为于勒在卖牡蛎,是个穷人,不是他们想象的那般阔绰。这时父亲说话开始结结巴巴,嗓子也变哑了,甚至“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还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而母亲先是“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话,气得哆嗦,最后竟然暴怒起来,大骂于勒是乞丐是流氓,还责怪儿子给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所有这些生动的语言描写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对夫妇的嫌贫爱富、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

菲利普夫妇这种变脸的速度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可谓是不相上下。不信大家看下面两句话: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奥楚蔑洛夫说“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识错了人、“判”错了狗,所以急得浑身冒汗。“穿大衣”也不是因为天气冷,而是知道刚才辱骂的是将军,所以吓得心惊胆寒。瞧,契诃夫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一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

“言为心声”。常言道:可见语言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如果我们同学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能让读者“但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三)动作描写――举手投足显个性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为了描摹76岁的老葛朗台攫取梳妆匣的金子这一高难度动作,对他进行了电影蒙太奇式的镜头分解,先是“一纵”,我们似乎看到老葛朗台积攒起了平生所有的力气,然后是“一扑”,为了具体描摹这“一扑”,作者特意进行了动作放大,说他敏捷得像老虎扑向熟睡的婴儿,这一比喻极为准确传神地勾勒出一位见钱眼开、视钱如命的守财奴。

不由得想到以前班里一个学生写同宿舍的室友小气。“她爱钱,平时很吝啬。那天捡到这点钱就让她满足了,她很激动,非常高兴。”我问这个学生“她”吝啬到什么程度?“这点”指多少?“她”如何激动?“她”如何高兴?后来这个同学拿着她修改后的习作给我看:

“她嗜钱如命,平时恨不能将一毛钱掰成几半花,任谁也别想从她手里借到钱。那天突然捡到两块钱,这下可不得了,她又惊又喜,只见她的手指不停地颤抖着,眼里还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我忍不住开她玩笑:“你这小室友可以和老葛朗台一同载入文学史册了。”

细节虽小却能让人物鲜活生动、与众不同。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吧,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这支神奇的魔棒点活你笔下的人物,让你的记叙文散发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中学)

上一篇: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做好初高中衔接 教好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