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食欲服从理智

时间:2022-04-04 02:48:48

饮食三味,指的是美味、厚味和淡味。

美味,通常人们对入口感觉鲜美爱吃的食品,都可以叫它“美味”,味道很好,舒爽可口,且能让人引起强烈的食欲。读典籍《汉书・扬雄传下》,称:“美味期乎合口,上声调于比耳。”南朝梁简文帝撰《七励》载:“陈晨凫之美味,荐隽燕之肥甜。”唐代诗圣杜甫作《拨闷》诗:“已办青钱防雇直,当令美味入吾唇。”足见喜食美味由来已久。

美味很浓的味道,就是厚味。《庄子・外篇・至乐》:“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又,《吕氏春秋・尽数》:“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艺文类聚》卷二十三:“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如上载述,无非表明食厚味者,并非今人之爱好,古人同样如此。

与厚味相对应的,自然是淡味。食淡味,历来为养生学所推崇。传说,京城有一位名厨师,他擅长烹一款“羹”,博得南来北往食客的赞赏。后来,他收下一徒,传授多样菜品做法,唯独没有教徒做羹。晚年回乡前,徒问:“做羹有何要领?”师答曰:“料精、汁浓、味淡,切记一定要味淡!”何以要味淡?《说文》讲:“淡,薄味也。”淡是相对于浓、厚、重而言的。淡味,原是中药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饮食营养讲的“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

淡味,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以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否定的。其实,淡味益于营养的观念,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深刻反思,并受到庄子的“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还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清代美食家李渔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清、气爽、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礼记》曾有言:“甘受和,白受采”,这说明食物之美在于味甘,而味甘并非是甜,是为养生之本,倘重调原味,则甘味尽失。荤之鲜在于得山林之气,莼之美皆因水泽清虚之物。有诀曰:“原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我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元代医家忽思慧撰《饮膳正要》称:“善摄生者,薄滋味。”这些主张正符合现代烹调学之理。

喜食美味,人之常情;酷爱味美,权衡得失。近年,基于人们对于美味的奢望与渴求,随之各种添加剂、矫味剂应运而生,且愈演愈烈,直至对人体造成多重伤害,方才觉醒;况且有不少人依然如是,不知悔改。又因西方人食厚味而诱发若干疾病之后,遂提出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甚至大力倡导素食。反对在食品中投放任何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及粗粮制品。诚然,逢年过节,亲友相聚,偶然吃些厚味也无可非议,切不可经常为之。古训《韩非子・杨权》告诫:“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即是“病从口入”之意,应记取。“饮食营养重味淡”,古代许多医学家早有名鉴。

淡为善者,统领五味 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淡味养生曾有论述:“尤必以淡为善者,何也?以味之稍重必偏,且重者必毒,惟淡多甘少者,得中和之气……且淡开五味之先,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统领五味者也。五味皆属地气,地食人以五味也。惟淡属天气,清华冲和,最能淡泄土中之浊气,而使之复其清明之体,故必以淡为善也。”表明,人吃的食品大都产于地下泥土之中,酸、甜、苦、辣、咸五味,皆以淡为主。

淡为冲和,补阴生精 金元医学家朱丹溪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如谷、菜、果之类。”《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 朱丹溪撰《食色绅言》称:“淡有醒脾开胃、清虚肠腑之功。淡可渗湿,脾最恶湿,脾为湿困之际,唯淡食可使之健运。”每逢夏暑,湿气偏重,大多数人都会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尤恶腻食,此脾为湿困也,当以轻清味淡之食以醒脾气。又称:“淡食以开胃”。蔬食淡味,有通腑之功。蔬食淡味含大量纤维素,能刺激肠蠕动利于通便。

淡为养荣,通利血脉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还认为,“薄滋味充养血气”。现代营养学认为长期食用素食,血浆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较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年龄推迟,发病概率减少;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固醇、皂甙等成分,有降低血脂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也可降低胆固醇。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 清代《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可宁神,可美福”。现今,脑生理学家和营养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以及催眠作用;水果、谷物含大量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食疗特效。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 东晋学者葛洪指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淡味饮食平和清轻,宜用微辛、微甘、微苦、微咸、微酸,可免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五脏康藻。

如何求得淡味,并非只是少加盐,或是不进行调味。须知,组成一种饭食类型,还与适时因地选料、配膳巧施平衡、烹调用火勿过、调味宜少使淡等密切相关。尽管烹调诸方面能使饮食成淡味,但若进食量过多,亦可积淡为浓,仍失淡味本义。当然,饮食重以淡味,还需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这对于中老年人保健长寿尤为重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责任》书中讲过一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要让食欲服从理智”,尤须悉心思索。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及反思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学科如何渗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