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创新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4-04 12:42:34

《硝酸》创新教学的反思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科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在师生的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的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节成功的优质课所应达到的理想效果。

在青年教师创造性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高二化学《硝酸》的教学,以它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创新研究的开放性,师生交流的互动性等特点,荣获教学竞赛一等奖,该教案被评为优质课教案。

教学需要在改进中优化,教师也需要在反思中提高。针对这节优质课的教学,我从教学结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等方面认真地进行了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

[教师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经学过,现在来学习硝酸。

硝酸除了具有酸性以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硝酸

设计实验、引发问题:实验桌上放一瓶发烟硝酸,让学生打开瓶塞,观察可能发生的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发烟”硝酸及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学生活动]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通过实验(打开瓶盖观雾、闻气味)总结、归纳、填写:

[教师活动]

讲述:硝酸是强酸,在水中完全电 离出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 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具有酸的通性,是强酸

[学生活动]书写:

①HNO3H++NO

②与碱性氧化物、碱、盐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一]:

观察是最直接的认识方法,也是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如何设计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自觉地发现、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喜爱之情,这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比较硝酸、硫酸、盐酸主要物理性质的异同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块;通过练习,熟练使用化学用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教师活动]

2、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问题切入:

根据硝酸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推测硝酸还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回答:

在硝酸根离子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硝酸应有氧化性。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实验来说明硝酸的强氧化性。提供的实验用品有:浓硝酸、浓盐酸、浓硫酸、稀硝酸、蒸馏水、蓝色石蕊试纸、铜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镊子、铁架台、烧杯、橡皮塞、导管、针筒、胶头滴管等。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解释。

[学生分组实验1]:将浓盐酸、浓硝酸分别滴在同一张蓝色石蕊试纸上。

学生认真实验、细心观察、对比分析并回答:浓盐酸使石蕊试液只变红不褪色,说明浓盐酸只显酸性,没有氧化性;浓硝酸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浓硝酸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

[教师提问]:浓硝酸有强氧化性,它与浓硫酸相比,哪一个氧化性更强?

[学生分组实验2]浓硫酸和浓硝酸分别与铜片反应。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依据现象和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教师总结]:浓硝酸和浓硫酸都有强氧化性,浓硫酸与铜片在常温下没有明显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迅速反应;而浓硝酸与铜片在常温下就能迅速反应。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硫酸。

3、稀硝酸的强氧化性

[学生分组实验3]: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铜片的反应(密封在20ml针筒里反应)

[学生活动]实验、记录、对比。

[教师提问]:①为什么浓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溶液呈绿色,而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溶液呈蓝色?

②反应剧烈程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③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生成的无色气体吸入空气后变红棕色,充分振荡又变无色。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略)

[教师指出]:①因浓硝酸浓度大,氧化性强,反应快,生成的气体部分溶解在溶液中,与生成的铜离子形成绿色溶液。

②稀硝酸与铜丝反应较慢,说明稀硝酸浓度较小,氧化性比浓硝酸要弱。

③稀硝酸与铜反应放出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又生成一氧化氮。

投影:铜与浓硝酸反应,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学生活动]:观看,领悟,并由学生上讲台书写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教学反思二]: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地完成实验,兴趣高涨,观察认真、仔细,对实验现象一一作了记录,有的学生沉浸在发现、研究、成功的喜悦中,有的学生为某些化学现象拍案叫绝。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实验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实验过程中,在学生茫然之时,教师适时引导,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也能主动自觉地解决一些基本问题,能回答教师的一些简单和熟悉的问题,在整个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在师生对话与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来自学生中的错误信息,但教师没有因学生的错误而否定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鼓励的同时,寻找不足,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但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实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一是没有充分估计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一些问题信息,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提问收集起来,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分析、讨论。二是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型思维、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种因素干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帮助学生了解事物正确的动态图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法。三是提问的难度要得当,对于像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生成物的颜色,为什么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物呈绿色,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显蓝色?这个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作出正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要求在课堂上解决,教师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解决,这样不但可以化解问题的难度,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独立思索的优良品质。

[教师活动]

讲解:⑴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以被硝酸氧化,由于硝酸浓度不同其还原产物也不同。一般浓硝酸被还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被还原成一氧化氮。

⑵有些金属如铝、铁等在冷的浓硝酸中会发生钝化现象。[指导学生阅读]

⑶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的混合物叫“王水”,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教材](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学生活动]阅读,领悟

[教师活动]

硝酸不但可以把金属氧化,还可以在加热条件下把一些非金属单质氧化。

4、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

浓硫酸能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那浓硝酸也能在加热条件下与木炭反应。

[板书]C+4HNO3(浓)CO2+4NO2+2H2O

[设计意图]是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分析,给学生指出思考问题的路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科学方法。

5、硝酸的不稳定性

[教师活动]在讲桌上展示一瓶久置的浓硝酸(黄色)。

[提问]①久置的浓硝酸为什么显黄色?

[学生回答]:因为浓硝酸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溶解在浓硝酸中,而使硝酸显黄色。

[教师]:你能写出浓硝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吗?

一学生上讲台书写:4HNO3(浓)4NO2+O2+2H2O

[提问]②实验室浓硝酸应如何保存?

[学生回答]:应存放于棕色试剂瓶中,置于阴、冷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硝酸的性质:易挥发性、酸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教学反思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简单传输和复制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创新活动过程。在硝酸一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按课本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结合课本的内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把重要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将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有序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

但在讲到浓硝酸的强氧化性时,教师的提问不是很有力度,设计问题缺乏新颖性和启发性。例如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师:浓硝酸的氧化性很强,是否能氧化所有的金属呢?

学生会回答,铂、金不行。

师:那我们能找到一种更强的氧化剂去氧化它们呢?

生:可以,用浓硝酸与浓盐酸的体积比1∶3的王水。

此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只要具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推出,浓硝酸不能氧化铂、金,浓盐酸更不能氧化铂、金,但混合后可以氧化,肯定两者之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更强的氧化剂,那么这种氧化剂是什么呢?教师可给出相关信息让学生判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讲到浓硝酸、浓盐酸、浓硫酸三者关系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师:如果把任意两种酸相混,你将会联想到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可从两者的相互反应、产生的现象、混合物的用途等方面考虑)

生:⑴浓硝酸与浓盐酸混合可得到一种比浓硝酸氧化性更强的氧化剂-王水。

⑵浓硫酸与浓盐酸混合,可观察到有白雾产生,是制取氯化氢气体的一种方法。

⑶浓硫酸与浓硝酸相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来制取炸药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不要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要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作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不能让课本的结论成为活动的终点,而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创新。

教学是没有止境的,教师还应及时总结,及时改进,知不足而后学,学而后改,改而后进,进而后优,形成教与改的良性循环。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学习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理论能开拓视野,激发灵感,使我们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在教改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积累素材,创造性的设计教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一步一步从上课型教师到教学型,最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让更多的学生举起手来 下一篇:“学案导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困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