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4-04 06:58:04

体育课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让基础教育迎来了和谐发展的春天。但是,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轻视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学成了新课程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存在很多问题,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那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的表现有哪些?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的表现

在目前的体育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仍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太注重自己的指导过程。很多知识、动作应该是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在练的过程中勤加指导,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会强,主体地位才会得到体现。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很少练,讲了很多以后,最后才让学生练,到学生练的时候,前面讲过的已经忘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有的知识与动作全部来自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特长与潜能的扼杀。

2.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互动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但是,在有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能听、只能独立地做,教师严禁学生“交头接耳”,学习完全是在孤立的状态下进行,完全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会从伙伴那里得到激励与启发,学习动力低下。

3.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强弱的重要尺度,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那么课堂气氛一定很活跃,反之就会很沉闷。观察现在的体育教学,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在静静地听,然后再做动作,教师对做得不好的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有目的的趣味引入,没有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当然也没有学生的主动提问。整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中进行,没有波澜,有的只是平稳。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可想而知。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对策

1.教学理念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必然的关联,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首先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关键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实际上,这些认识就是教学理念。如果在教师的观念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第一位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把学生放到了主体的位置。这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激发、调动、启发、点拨、引导,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如果教师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会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指教下,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2.教学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的课堂组织形式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课前精心准备。凡事预则立,只有精心准备,上课才会胸有成竹。第二,鼓励学生多提问。第三,课堂的组织形式要尽可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科学准确,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富于美感。第五,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利用辅助器械,让学生进行诱导性练习。

3.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学生才会增强信心。例如,对于初一男生而言,在单杠上做双足蹬地翻上成支撑这个动作时,绝大多数男生都由于自身的力量不够,造成拉臂、收腹、举腿不能及时到位,规定的动作不能按要求完成,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适当地把难度分解,降低难度。先可以让男生练习单足蹬地翻身上,这是女生做的动作。这个动作做熟练后,学生就会形成一些技能,下一步就好做多了。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地做余下的动作,学生就会圆满地完成任务。其次,教学方法要尽可能新颖,让学生有新奇感,这样才乐于接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转变角色。体育课上,学生主体地位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高高在上,权威般地讲解、发号施令,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激励者;甚至在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总之,能否在体育课堂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关系到新课程理念能否在体育课堂中贯彻实施,也关系到体育教学能否高质高效。以上所谈,是自己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当之处一定很多,但是如果能以此引发体育教学界的同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并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实践探索,那正是笔者所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李湖南《谈短跑训练中的几点看法》.《田径》,2008,(2)。

[2]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下一篇:如何对学生宿舍进行个性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