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发现明代古老剧种活化石

时间:2022-04-04 05:19:55

廊坊发现明代古老剧种活化石

霸州杜岗村是在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刘庄村移民而来,刚移来时叫墨乡屯,明末改为杜哥庄,后在清代改为杜岗村。

小车调原本是山西号子,后成为小车会的曲调,据传说是由明代宰相严嵩谱曲而演变成小车调剧种,独创有《推车送皇娘》的剧目,在山西洪洞一带很流行。到河北杜岗传唱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第一代传人叫王李郎,他在山西老家喜好小车调、花子会、旱船、皇杠、龙灯。他尤其精通小车调,他将此剧种带到杜岗,在这里世代传唱。并入乡随俗加进了河北当地的音乐成份和地方方言,使当地人唱来更感亲切。小车调唱腔浑厚、高亢,吐字清晰,以真声唱字,善于叙述。唱腔、念白都极具乡土气息。小车调行当分为生、旦、净、丑诸行。唱腔音乐独有“九腔十八调”和“正八板,反八板”等板式,乐器早期为“广家伙”打击乐器,现在和梆子乐器基本相同。

据记载,传到清道光年间,已经传唱了四代,第四代传人叫王洪,家中是大财主,从小跟父亲学艺,12岁参加小车调的演出,并达到了执迷的程度。常随小车调剧团到周边村庄演出,因演出精到,二十多岁就被推举当了小车调会长。他酷爱小车调艺术,并意识到要想让小车调发展就要后继有人,于是他和马务头的艺友于清道光年间合办“三庆和”科班,教习小车调,兼教梆子,是廊坊最早的科班(现资料能查到1847年)。十里八乡的子弟都来参加科班学习,影响越来越大,培养了很多文艺人才。

当时科班里最有名的是王维林(1841―1968)艺名“十一红”“王大锣”,霸县岔河集村人。他7岁就在“三庆和”科班坐科,11岁登台演戏,红于家乡一带,获“十一红”之艺名。后变声嗓音沙哑,19岁到天津戏班学打马锣,因锣声精彩,技艺非凡,有“锣王”之美誉,多数班社和名角都愿约他去助演。他活到128岁,是中国艺龄最长的老艺人(后附介绍)。

另一著名艺人是任敬三(1865―1939)艺名驴肉红,霸县城关人,14岁弃学学艺,慕名入“三庆和”科班,他擅演小花脸,亦能彩旦,是清末民初梨园界四大名丑之一,享誉京津多年。现村里存有任敬三在天津天仙大舞台和天津第一台演出时的戏单六张(后附介绍)。

第五代传人为王洪之子王万治,他承父业继续办科班,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组科“小三庆和”,当时艺徒有62人,教师有一千红、骚骡子、董三标等。他经常带科班去天津、北京等地演出。“三庆和”科班的名声享誉京、津、保地区。出科的知名演员有“二达子”“坏三辈”“大肚子鼓”等。

第五代的另一个传人是王洪的另一个儿子王万吉,他从小喜爱读书,后在本村私塾教书。王万吉文学功底好、书法好,又特别喜爱戏曲,他把前辈留下的老剧本用蝇头小楷抄写下来。现存他抄写的小车调剧本有《巧奇冤全本》包括:《家庭惨》《双冤记》《松林错》《烈女悲》《因果报》《送瑞红》,另抄有《贫女泪》一本。剧本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但保存完好,其内容一页不少。他还是剧作家,编写了小车调剧本《柳树景》《天香山》等。由于他的努力,前辈的小车调剧本非常完整的传承下来,而且书法精妙。由于文化人的介入,小车调剧种的文学性进一步加强。

小车调第六代传人是王万治之子王恩启(1878―1965)。他自幼酷爱戏曲艺术,随其父所办之“三庆和”科班学艺并在科班管事,后一直在小车调剧团担任导演和编剧。在解放战争时期编写了剧本《刘胡兰》,并导演排练此剧参加冀中十分区文艺演出,在当时霸州、文安、雄县一代影响很大。此时小车调发展成为三十多人的大戏,常演剧目十多个。这时期的王恩普、王书堂、史凤山都很有名气,到哪里演出,都受到百姓的欢迎。

杜岗小车调剧团除在周边村庄演出外,还到北京、天津、霸县、文安、固安、高碑店等地演出。

在清同治年间,由主演王维林带队去北京天桥演出小车调,受到欢迎和赞扬。

在清光绪年间,由任敬三带队任主演,以出会形式在保定府古城大街演出小车调受到欢迎。

在清末民初,由任敬三(驴肉红)邀请,杜岗小车调剧团到天津大观园剧场演出,受到观众欢迎。他们自编自演的《柳树景》在天津曾风靡一时。

建国前后由杜岗小车调剧团排演的现代戏《刘胡兰》,到各处演出更是受到欢迎。1952年在霸州沿水河演出《刘胡兰》,由于剧情感人,观众有万人以上,把拦观众的大绳都挤断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车调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滑福元、李树勋、唐书军等著名艺人。

现在的小车调传人是第八代,小车调剧团演员三十人左右,传人有二十多位。不只满足本村小车调演出,还为国家院团输送人才,如王留僧、王胜军等。

王留僧,1973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转入中国京剧院一团,多次随团出国演出。小车调剧团于1978至1979年恢复演出《刘胡兰》《贫女泪》《柳树景》,他也回村参加演出。

王胜军,自幼喜爱戏曲,常随小车调剧团演出,1980年进入山西省京剧院任武生演员,1983年转入山西省晋剧团,现任山西省青年晋剧团业务团长。

小车调剧团在鼎盛时期因影响日增,周边村庄如乐善庄、红城、马务头、辛店、北高各庄等很多人纷纷到杜岗村学习小车调。回去后多次演出并成立剧团,由于种种原因现均已失传中断。

杜岗村小车调解放后演出一直持续到1966年停演。1978年后小车调又恢复演出,演出了《刘胡兰》《贫女泪》《柳树景》。1980年以后停演,这期间王留僧、王金僧、王胜军亲兄弟三人都参加了演出。

杜岗小车调剧团现任团长王金僧。2006年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戏曲之乡”的文化品牌。王金僧和村民王军萌生了重组小车调剧团继承发展家乡百年老戏的想法,克服重重困难,他俩人凑出几万元钱置办衣箱(戏曲服装)、添置乐器、音响等。并走东家串西家说服老艺人、村民参加小车调演出。

2009年7月他们排演的《刘胡兰》,在霸州李少春大剧院演出引起轰动,受到群众的喜爱。2010年春节,小车调剧团在村里搭台演出了两场《贫女泪》,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观看。霸州电视台还录制了专题片,专门介绍杜岗村小车调。当时村里有人觉得叫“丝弦老调”名气大些,致使电视台和网上都错写了剧种。经过挖掘考证,小车调应该是一独有剧种。

2010年5月30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绝对有戏”栏目,邀请杜岗小车调到石家庄演出《贫女泪》,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小车调剧种悠久的历史和极具乡土气息的鲜明特色,引起了戏剧界专家的注意。

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王洪祖孙三代连续办科班“三庆和”六十多年,并培养出很多著名艺人,而且是廊坊最早兼教梆子的科班。小车调能祖辈传唱几百年,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很值得研究。

上一篇:浅谈打击乐的革新与发展 下一篇:Cosplay带动新行业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