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廊坊畜牧业外资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4 08:19:19

浅析廊坊畜牧业外资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廊坊市畜牧业利用外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廊坊市畜牧业利用外资工作稳步推进,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独资、合资等外资项目的实施。对改善畜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廊坊市畜牧业发展和外资利用现状

近年来,廊坊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畜牧业稳步发展。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市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8,96万吨、19.59万吨、20.09万吨和3.10万吨;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43.72万头、35.11万头、126.84万只、1581.43万只,其中奶牛存栏达7.26万头;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到216.49万头、37.64万头、153.94万只和2805.14只。

随着廊坊市畜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在世行支农项目、世行肉牛项目等一些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带动下,全市畜牧业利用外资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畜牧业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为1200万美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优良品种5005台(套、枚),总投资137万元人民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强化了畜牧业的基础设施,提高了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改善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品结构,丰富了出口创汇货源,使廊坊市畜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畜牧业外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廊坊市畜牧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外资工作中“重引进、轻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缺乏技能全面的外资项目管理人才。廊坊市畜牧业利用外资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晚;另外,畜牧业利用外资项目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工作,需要学专业、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因此,外资项目管理人才匮乏。目前,从事畜牧外资项目管理的人员多是“半路出家”,缺乏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

二是缺乏完善的外资项目管理制度。外资项目的运作和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尤其是一些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项目,在实施过程有一套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由于廊坊市利用外资起步晚。项目管理制度尤其是资金管理制度一直沿用国内现有的制度,未能和国际接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了管理体制失范、操作程序失当、报账手续失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是缺乏严格规范的外资项目监管机制。畜牧外资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畜牧、财政、金融、建筑、环保、审计等多部门、多系统的综合工作。目前,畜牧外资项目管理上延续了以前的管理思路,各部门将引进外资作为体现政绩的重要指标,重“质”不重“量”,从而导致服务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甚至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踢皮球”的现象,造成项目支付报账速度慢、资金紧张、短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责、权、利”分离,“借、用、还”脱节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四是经费短缺,管理落后。一般情况下,在外资项目前期准备、实施和验收过程中,财政都要给项目管理部门拨付一定的项目管理经费。由于个别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项目配套经费很难及时、足额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廊坊市“项目质量提高年”的深入推进,在外资项目管理工作中,如何不断创新、加强项目管理体制建设、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养畜牧业利用外资项目管理人才。加强外资项目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一是“请进来”。聘请有关专家对外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畜牧兽医、外语、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同时,根据不同类别外资项目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外资项目管理人员逐步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二是“走出去”,采取调研、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的外资项目管理经验。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外资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保持项目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相对稳定,以保证项目管理和项目协调的连续性、有效性。

2、建立“统一规划、科学管理、职能明确、高效运转”的外资项目管理机制。一是打破过去管理分散、部门间各行其事的项目运作模式,自上而下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使项目实施分工明确、项目建设开展有序。二是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外资项目管理制度》、《外资项目财务管理制度》、《监测评价制度》等,对外资项目实施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三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项目、不同地区的实际。建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外资项目管理模式。

3、建立“责、权、利”结合,“借、用、还”统一的外资项目监管机制。加强和改善畜牧利用外资项目的宏观调控和项目管理,建立“责、权、利”结合,“借、用、还”统一的外资项目监管机制。以资金、财务、债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全过程监管。包括在项目立项和准备阶段对项目投资、配套资金来源的审核与落实,对项目财务状况及偿债方案的分析:在项目实施阶段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及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债务风险的预测与规避:在项目运营阶段对项目收益

以及债务偿还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等。

4、建立积极稳妥的资金配套机制。要保障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提高外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资金配套机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确定配套规模,对于财力困难的地区应降低或取消硬性配套要求:二是为充分发挥外资项目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采取多种配套形式,如利用物资投放、完善基础设施等模式。同时转变资金的投入方式,可以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促进资金向物质和技能的转化。延伸资金发展链条,以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项目建设资金和项目配套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畜牧水产局)

上一篇:应把价格信用认证引入市场准入制轨道 下一篇:现代公司理财观念误区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