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初探

时间:2022-04-03 08:01:58

大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初探

摘要: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办公自动化的技术途径,是政府了解教育状况,受教育者了解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的手段。该文从当前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校园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162-02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omputer Network

WU Xian-ping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office automation technology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educ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means of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llege campus network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building, its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 finally made a number of strategies to resolve.

Keyword: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network; 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正成为衡量高校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校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体系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建设高质量的高校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管理和应用的优势,已成为校园网建设部门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大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现状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办公自动化的技术途径,是政府了解教育状况,受教育者了解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的手段。建立完善的校园网,实现对教育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网上传输、信息共享,高效率、高质量地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日常办公、宏观协调、科学决策服务,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提供网络支持和信息帮助,实现教育系统学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代远程教学。

1997年开始,我国校园网建设快速兴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2002年底,上网用户已近亿人。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的入网单位已达895个,其中高等学校800所以上,用户数量达到747万人。1994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建成的中国教育和科研网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最主要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该网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2 大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网建设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领域,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资源的丰富而不断提高。从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来看,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网络结构不合理

网络工程除硬件费用外,还需要提交CERNET建设费及DDN线路费,因此能拿出几百万元的资金建设高标准的服务器和主干传输网络难度较大,许多学校建网起点较低,带宽不足,访问性能较差,等待时间较长,教师、学生、单位及外进用户共享带宽,无访问优先级。学校建网初期缺乏整体规划,网络建设缺乏必要的网络建设监督人员,项目公司实力较弱等导致建网质量低,从而导致主干网和各子网通路不畅,后期维护费用大,导致整体效率不高。

2.2 只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很多学校只是重视硬件的建设,而忽略了软件的建设。硬件摆在那儿一大堆,领导群众都看得见,觉得花了钱值。软件呢,不外乎是几张光盘而已,看得见,摸不着,怎么想都不划算。在升级硬件设备时往往一掷千金,但要真拿点钱出来购买软件,却似乎比登天还难。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不少一流的硬件上运行的软件不仅种类少,而且大多早已过时,有的甚至是盗版产品。软件是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没有一流软件的支撑,计算机网络工程无异于是空中楼阁。

2.3 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对大学校园网的认识和应用是校园网主要应用之一,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校园网的应用有很大的阻碍。如一些院校开通了网上填写和提交大纲的管理形式,许多教师对应用软件不会使用,提交的大纲50%以上不合格;学生成绩采用网上提交的方式,两个学期过去了,也有人还是找别人代为提交;网上有学生名单和任课教师的课程表,但由于教师一般没有打印机设备而无法打印。

2.4 校园网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缺乏

网络和软件开发人员是目前IT业重点争夺的人才,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人员严重不足的局面。能够招进人才、留住人才是高校校园网应用提高的瓶颈问题,在薪资不能与社会公司相比的情况下提高相关的待遇,在精神上加强鼓励等措施就应该积极落到实处。

2.5 校园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校园网上接入的计算机可以直接进入Internet,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网络管理已成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的新课题。现在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一是IP地址管理困难。教研室IP地址共用,对各教师的管理就不能做到管理到人,容易出现IP地址的冒用、滥用现象。二是对网络浏览内容控制不够。许多校园网可以直接通过校园网服务器接入Internet,对接入者的网上行为是失控的。三是网上安全性能较差。如IP地址被盗用、独享资源被设为共享、计算机病毒的引入和转播、主服务器受攻

击等。因此,建立可靠的防火墙系统已处在网络建设的重要位置。

3 解决大学校园网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分析

3.1 做好校园网建设的调研及建设方案的论证工作

大学校园网建设不仅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其应用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建设大学校园网前应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保证建设方案的切实可行。对已建成校园网的高校,在对初期建设进行改造或者在软件开发上也一定要认真做好规划,明确校园网建设使用的基本情况,明确项目开发应用的基本要求和开发原则。应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校园网应用需求调查,了解学生网上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及各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校园网建设目标。

3.2 校园网建设应软件、硬件同步进行

在校园网硬件建设的同时应考虑软件建设,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及设备的生命周期很短,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会大大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使校园网能发挥更大作用。从面向教育行业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来看,校园网建设应建立以下应用系统:1) 校园办公与管理系统。在办公室之间实现无纸化办公,相应管理信息通过网上和接收。提供教学文件网上查询、考试成绩网上查询、网上选课等功能。2) 校园多媒体教学系统。本系统应包括校园多媒体点播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系统、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3) 图书馆管理系统。本系统除传统的图书管理功能外,还应提供快捷的网上动态查询功能。4) 电子通行卡。学生上机、出勤、考试等通过该卡使用可以自动统计相关数据。5) 视频会议系统。6) 师生电子邮件和讨论交互系统。校园网的有效利用对采用导师制的院校更有利于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3.3 加强高校间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接入CER-NET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远程教育课件库、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信息资源库、重点实验室服务信息资源库等共享。大学校园网提供了一条对内、对外方便、及时、快捷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通道。只有实现信息共享才能降低网络建设成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4 加强教师、学生的校园网知识培训

网络对现代教育提出挑战,要逐步引导广大师生适应大学校园网新的管理模式,定期进行信息和应用培训。一是对从事网络维护和监督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二是对教师培训,重点应放在校园网的应用上,而不要热衷于课件制作等专业技术培训。同时也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如网点设立、打印设备配备等。

3.5 加强校园网管理和维护

大学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约占整个工程的3/4。因此,对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校园网的网管要对网络系统本身进行管理,保证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监视网络流量,调整网络的运行状态,为网络的应用提供指导,为网络发展提供依据,解决校园网安全问题。

4 结束语

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除硬件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完善的软件支持,不断地维护更新。校园网建设与发展需要精心规划、通力合作、慎重实施,这样才能提高网络的应用水平,充分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价值,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各方面工作的进行,切实达到建设校园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朱百钢.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上一篇:关于单位内部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下一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某型雷达性能测试系统的设...